《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2/6/26 15:38:04|点击数:
传统生计的制度保障研究
——以侗族稻作梯田建构为例
罗康隆
(吉首大学 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地的梯田建设制度,不仅维护了稻作梯田的规范使用,避免了使用权、所有权的纠纷,而且彰显了社区公益合作的人生价值,以为己利他的方式来保障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关键词:侗族;稻作梯田;制度保障
云南民族地区公房的社会功能及其转型
罗明军
(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 农村发展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公房传统上主要是指过去少数民族专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有了更多的延伸,从过去单一的青年男女社交场所或节假日集体活动场所已转变为集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发挥着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重树村落权威等功能。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公房的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拓展功能,加强使用管理。
关键词:公房;社会功能;转型
哈尼族债权伦理的互动和调适
王亚军, 杨六金
(红河学院 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 云南 蒙自 661100)
摘要:少数民族债权伦理对丰富民族经济伦理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哈尼族债权观念是一种典型的以道德约束力来制约双方行为的伦理,经过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已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哈尼族相对封闭的居住系统开始打破后,债权观念日趋现实性;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逐步弱化,习惯法和国家成文法出现调适和互动;传统神判制度的还有遗存,对宗教债权伦理存有敬畏。
关键词:哈尼族;债权伦理; 民族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与多元文化教育
——台湾地区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启示
陈路芳, 肖耀科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我国台湾已经实施了近20年,在原住民教育、移民教育、两性平等教育、母语教育和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师资培育不足、公众多元文化意识淡薄、多元文化教育易被台独分子用于削弱中华民族认同感等隐忧。台湾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某些经验值得借鉴,如扩大多元文化教育的主题、加强弱势族群的母语教育、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等,其中,如何保持多元教育与一体化教育的某种均衡以增强各族群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特别值得关注。
关键词: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台湾;教育政策
辛亥革命时期云南军都督府的民族政策
尹 仑
(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 民族文学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辛亥革命后,云南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中国各族一体”的民族政策,在当时既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地方民族政策,更是一项在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内涵问题。云南军都督府还针对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出了“中国各民族构造一体之国家”的理念,对后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命题的形成和中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各族一体;云南军都督府;民族政策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龙 怒
(上海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 200433)
摘要: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尽管政府和金融机构做了大量扶持工作,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云南省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无论是支持力度还是创新服务都有待加强,需要从机构、企业、产业、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等方面共同加强建设,从而建立健全的投融资体系,破解文化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关键词:云南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融资瓶颈;投融资体系
基于虚拟水角度的云南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陈绍波, 邓红兵,等
(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
摘要:虚拟水是以“虚拟”的形式概括的产品中“看不见”的水,是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循环经济资源化原则,可将虚拟水理论应用于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实践中,使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联为一体,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互补与平衡。
关键词:云南;农业水资源;循环经济;虚拟水
云南中小企业到缅甸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评估
——基于模糊层级评估方法
柴正猛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3)
摘要:云南中小企业到缅甸直接投资有着特殊的地缘优势, 但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国家风险。利用模糊层级评估(F-AHP)方法评估云南中小企业到缅甸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国家风险,得出的结论是政治风险占一半左右,其在国家风险构成中特别突出,应当引起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云南中小企业;直接投资;缅甸;国家风险;模糊层级评估方法
新产权分类与资源管理探析
李 强
(中央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摘要:由于传统的产权分类不利于资源治理分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学者从资源使用的不同权利层次出发,将资源产权人划分为所有者、占用者、管理者和授权使用者4个层次,并分析了4种产权人的资源使用激励结构,这为我国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产权分类;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复试预算体制下“李嘉图等价”有效性与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李军林, 张英杰, 等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我国实行的复式预算体制把政府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项,并以此作为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段时期以来,政府建设性预算支出的扩张比较快,而经常性预算支出的扩张比较慢,甚至经常性支出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紧缩的迹象。政府应进一步增加经常性支出的份额,对于资本性支出,则应注重对私人投资有利的资本性公共产品的提供。
关键词:复式预算体制;李嘉图等价;公共物品
论竞争的本质与有效竞争的界定
姜 琪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竞争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实际上并非如此。竞争既是一种因资源短缺而产生的对抗合作关系,又是一种优胜劣汰的发现和激励机制,同时还是一种市场势力较小的合意市场结构。有效竞争是一个最大化产出的状态,而非一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状态。有效竞争不会自然而然出现,需要政府制定并采取一系列的竞争政策,保护和促进竞争。
关键词:竞争的本质;有效竞争;界定标准
论先秦儒家“时”范畴的生态意义
丁建华
(南京大学 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时”作为先秦儒家思想主要范畴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意味着季节节律的变化。孔子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主张“使民以时”;孟子则提出“不违农时”的“待时”作为王道政治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忽视对生命的怜悯;荀子继续发挥人的主体性,强调“应时而使之”,役使四时。先秦儒家不仅主张王道对天道的遵从,而且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时”的生态意义的解读,对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裨益的。
关键词:“时”;使民以时;待时;应时;先秦儒家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
——关于河流的主体性及其内在价值
李映红, 季玉群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主体性哲学的扩张导致对象的客体维度被忽视,河流的内在价值被“遮蔽”,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应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模式,从单一的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理念,使维持河流健康生命逐渐成为新的治河理念和共识,为当今河流开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以实现河流开发的生态化转向,而其实质不仅在利用河流的方式方法上,更重要的是人与河流在生存意义上的相互依存。
关键词:互主体性;河流危机;商谈伦理;价值
荀子关于名实乱象的批判观
———从语言哲学的观点看
余多星
(山东政法学院 新闻传播系,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名实混乱的现象很严重。荀子从“正名以正政”的目的出发,把当时混乱的名实现象归纳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和“用名以乱实”三惑。针对此三惑,荀子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分别提出了“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和“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破解三惑的方法。从语言哲学的观点来看荀子对当时名实乱象的批判,就可以看到荀子破三惑的理论在指称问题上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关键词:荀子; 名实相乱;三惑及其破解;语言哲学;批判观
词语意象特征“指向”抽象特征本质分析
——海德格尔语言之思对词语研究的启示
张福海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61)
摘要:海德格尔在其语言之思中,将语言思为“存在之家”,他在对语言的研究中特别地重视词语,这些都为语言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启发。在海德格尔那里词语创生的是一个世界,在词语中就有着世界的聚集与敞开。将此种词语的聚集性称为词语的关系质。词语和人一样具有关系质,人此在着,正如符号指向着。人的朝向未来之筹划正如符号之“指向”。由此而来,对词语生成性的分析,即为“词语意象特征‘指向’抽象特征本质分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词语;意象特征;抽象特征
廉政的政治哲学取向
闵 雪, 薛忠义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摘要:廉政的政治哲学是对廉政“应然”的指引,中心关切乃是构造和确证公共权力执行者的行为规范。廉政的政治哲学取向,可以诠释为:廉政的根基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廉政的制度是民主政治,廉政的途径是法治,廉政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廉政;政治哲学;价值取向
“精神变物质”思想的结构性诠释
王卫东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精神变物质是改造世界的重要体现,精神变物质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应该做深层次的分析,从精神形成的实践观念、实践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的实施、实践结果的评估三个结构层面分析这一重要思想,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实质,深刻理解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精神;物质;实践;认识;结构
关于中西哲学互为镜像的问题
王 馨
(深圳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哲学,仅仅作为中西哲学对照当中的他者卑微地存在着。实际上,在对于终极目标的界定当中,诠释中国道德理想的大同世界与作为西方理性传统的乌托邦恰好是彼此提醒着的两个平等的存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都只能成为他者的他者。
关键词:中西论争;道德理想;理性主义;他者;他者的他者
公共预算中的权力与民主
邓研华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公共预算作为一种国家活动,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预算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实质上就是政治冲突。权力作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影响公共预算资源分配的关键变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权力被广泛地运用。预算过程分配着决策权力,预算是权力的体现,预算过程中做出的资源配置实际上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运用与控制。预算是配置资源的公共权力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是一个制衡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民主政治程序。当前中国公共预算的民主性明显不足,为了达到政治民主化这个目的,就必须进行预算改革,推进预算民主。实行预算民主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权力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关键词:公共预算;政治;权力;民主
冲突解决的三种机制及合理体系
韦长伟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冲突解决是指对冲突加以处理和管理,使之产生某种显著的变化和结果。任何冲突都会涉及权力、权利和利益这三个基本要素。根据着力点的不同,冲突解决可以分为:基于权力的机制,即通过较量判断“谁才是更有实力的”;基于权利的机制,即依据规则确定“谁才是正确的”;基于利益的机制,即通过利益协商实现和解。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典型的具体途径,也存在缺点和不足。就社会整体而言,合理的冲突解决体系应该是一种金字塔型结构,并且形成一种综合的系统框架。熟悉三种冲突解决机制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冲突解决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冲突解决机制;冲突解决体系;权力;权利;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境遇、目标指向与实践机制
朱 林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上的功能体现和价值体现,它包括首要目标、实践目标和根本目标等三个层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当下中国的语境,亦不能忽视社会民众的现实需要,不仅需要政策指导、科学的理论灌输,更要靠一定机制,健全的实践机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境遇;目标指向;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涉藏外宣的策略、效果及启示
——以中国政府涉藏白皮书为例
刘 朋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 广东 广州 510053)
摘要:涉藏外宣是党的西藏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事关国家的形象和安全。做好涉藏对外宣传工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西藏改革稳定大局,展示社会主义新西藏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涉藏外宣的策略、效果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涉藏对外宣传工作,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涉藏外宣;中国政府白皮书
中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占乐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2011年我国以中央政府为重点开展了“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虽然中央部门基本上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在公布的时间、口径、范围、方式、内容详略、回应民众的质疑及数据真实性等方面难以令人满意。当前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有令不行,延期公布;内容笼统简略,缺乏解释说明;口径偏窄,涵盖机构范围不一;概念含混不清、界限模糊;态度傲慢,回应较少;缺乏审查核实等。要完善和推进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应采取人大主导,统一口径、细化内容,权威发布、及时回应,加强监督问责,推进配套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三公”经费;政府信息公开;公众监督
科技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层次论析
班红娟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摘要:科技软实力是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全部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发展,提高国家整体软实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根据科技软实力的特征及其发挥作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科技软实力分为边缘层科技软实力、中间层科技软实力和核心层科技软实力三个不同的层次。边缘层科技软实力是科技软实力整体中最活跃的部分,具备较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中间层科技软实力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具有同化和规范的功能。核心层科技软实力最为稳定,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着导向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科技软实力;边缘层科技软实力;中间层科技软实力;核心层科技软实力
现代恐怖主义的传播转向
姚志文
(四川大学 新闻传播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作为迫使政治决策者接受自己的政治要求的一种政治策略,现代恐怖主义更多地依赖大众传媒来进行公关和宣传,从而呈现出传播转向的趋势。现代恐怖主义的传播转向肇始于19世纪欧洲无政府主义者提出的“以行动做宣传”的理念,并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媒介导向型恐怖主义”的新形态。作为一种宣传和公关策略,现代恐怖主义在争夺媒介接近使用权方面是成功的,但在竞争对恐怖事件的意义解释框架方面则不太成功。
关键词:恐怖主义;传播转向;武装宣传;政治公关
农地流转中的社会管理体制障碍与创新
衡 霞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目前,我国农地流转中农民权利受损已成为诱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然而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法律困境、土地产权困境致使社会管理出现了公共财政困境、社会组织匮乏、社区建设滞后等问题,增加了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健全多元合作的社会管理理念与治理机制、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构建农地流转的风险处理机制、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等措施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及全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保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研究
——从保护潜在失地农民利益的视角
陈广华, 施国庆 ,等
(1. 河海大学 法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2.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我国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将农村宅基地作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供农民使用,法律以此为原因严格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对于宅基地使用权的依附性逐步减弱,造成宅基地使用权隐性流转,农民面临失去土地的可能性。当前迫切需要分析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找出法律限制流转的困境,探析流转的现实基础和可行办法。
关键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失地农民利益;保护
明代士大夫“好名”探析
蔡明伦
(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明中后期,士大夫“好名”现象日盛,名实不符、沽名钓誉、门户党争、空谈“好名”者比比皆是。其“好名”动机和缘由,除了儒家立身扬名的传统熏染外,主要是士大夫出于私利和意气,以及考选制度的败坏。对于士大夫“好名”,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皇帝普遍厌恶“好名”,并以此作为拒谏理由;明代舆论对浅薄“好名”基本否定;朝臣以“好名”作为攻击他人的借口;而卫道士大夫则为正当“好名”辩护。明代士大夫“好名”问题,是明代社会变动的一种反映;而有关“好名”的争论,可视为士大夫与皇权争夺政治话语权的角逐。至清代,君主借革除明代“好名”流弊的时机,实现了皇权政治全面压倒士大夫政治的转换。
关键词:明代;士大夫;好名;皇权
论北宋维护边防安全的法律措施
——以宋辽关系为背景
王轶英
(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北宋时期,中央加强了对辽边防建设中的立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严格保密制度,严防奸细,同时制定了禁越法和严密的沿边捕盗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北宋的国防安全,使得沿边防务有法可循、有令可依。而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对维护边防安全的措施也作了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关键词:北宋;辽;边防;立法
宗族在近代社会中的控制作用
——以晚清湖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丁 芮
(天津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摘要:在晚清湖南社会,宗族通过建祠修谱,管理族内民众,维护封建纲常和伦理道德,维持地方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成为与地方政府官员共同管理地方事务的基层力量。处在晚清社会中的湖南宗族在时局的变化下,和团练、保甲等相结合,通过所掌握的宗族权力,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控制地方社会的责任。
关键词:晚清;宗族;湖南社会;控制作用
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叙事模式研究
孔育新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中基本呈现四种叙事模式:其一是贼寇祸乱模式,将农民战争视为匪寇,这种自古代农民战争历史剧以来的叙事模式在抗战的环境下又有新的含义;其二是豪杰之士拯救模式,将农民起义视为忠臣、豪士替天行道、重整朝纲的行为;其三是昏君失德模式,由于君王的昏庸而导致革命的失败;其四是亢龙有悔模式,主要出现在抗战后期中共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献后,在解放区出现的李自成系列历史剧,重点叙述在革命胜利后由于革命领导人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而引起的溃败的历史教训,用来资鉴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叙事模式主要出现在左翼革命作家的历史剧创作中。
关键词: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叙事模式
后现代媒介时期文本转变探究
史 洁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文学文本在后现代媒介时期悄然转化,由文本走向了超文本。超文本对传统文本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其一,非线形的文本结构对传统文本线性结构的超越;其二,读者地位得以提升,读者参与创作;其三,传统的阐释观念发生变革。超文本在兴起的同时推动了图像化时代的来临,文学走向了图像社会的边缘。
关键词:文本;超文本;后现代;媒介;图像
变文写卷的应用形态论析
冷江山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变文是敦煌遗书发现的作品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变文写卷的抄写格式、抄写内容、抄写人及同卷内容关联性等要素表明,并非所有的抄卷都是讲唱的底本,有一些只是讲唱僧记诵唱词内容的习抄本,还有一些是与敦煌学郎教学相关的读本。可见,变文诸写卷之间的文献差异,以及同卷各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变文;写卷;讲唱底本;习抄本;学郎读本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经典案例
彭玉娟, 尹 雯
(云南财经大学 传媒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文化线路是近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类型,作为动态的强调文化整体意义的理念,它更重视线路带来的各文化社区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从茶马古道内涵的演变及文化线路的空间、时间、文化及角色目的四个基础特征来看茶马古道因其“绵延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长度和空间上的多样性”、“多功能的角色和目的”及“产生了巨大的跨文化影响”而成为文化线路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关键词:文化线路;马古道;经典案例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