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时间:2013/9/23 15:35:26|点击数:
论“三个没有变”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侯德泉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要:党的十八大所强调的“三个没有变”,将发展阶段论、主要矛盾论、国际地位论这三个方面一并提出,为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提供了多维视角。立足于不变,图的是建设和发展。“三个没有变”以发展阶段论为核心实质,形成了一个具有逻辑结构和层次的有机整体,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总依据;坚持“三个没有变”,内在地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没有变”寓于丰富的量变和各具体阶段之中,与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与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吴 倬1, 李成旺2
(1. 清华大学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4)
摘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思想学说,并不仅仅在于它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自身的价值诉求,而且因为它在这一价值诉求实现的哲学探索上实现了方法论转换,找到了人的自由实现的科学路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保持先进性和凝聚力,就在于它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指导思想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而在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继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积极应对自身面临的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才能继续保持其先进性和凝聚力。
论生态型政府与生态文明建设
苗启明
(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生态型政府是在权力的生态觉醒和资本的生态觉醒之上才能建立的走向生态文明的政府。它一方面要推进生态-社会革命,并在这种推进中克服国家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中的两极分化造成的生态过耗,以强力实施生态性生产和生态性消费,一方面以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为本位发展生态创造力、生态生产力,推动人的生态化发展,走生态-经济-社会-精神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以生态合理性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建设。
论 分 工 平 等
——马克思对柏拉图的扬弃
蒋 政, 虞崇胜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柏拉图正义观是“分工即正义”,而分工是依据人的先验天赋进行的,因此与平等无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分工是社会生产的结果,并且分工将会固化社会等级,因此分工并不必然是正义的,只有平等的和自愿的分工才是正义的。由此,马克思(经过亚当·斯密)实现了对于柏拉图的扬弃。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实现了分工的平等和自愿,但是体制上的建设仍需加强,包括扩大职位开放、通过竞争实现社会流动、反特权,以及建立在物质上和价值观念上的“底线公平”。以此为基础,分工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基于意识形态变迁的视角
李培挺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的探讨密切关联。基于意识形态视角的历史分析是探讨中国道路的合宜视角。中国人在中国梦的探索中,最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有了里程碑式的成果,这使中国道路的意识形态困境得以突破。对中国道路的历史进行分析,就会对中国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更清醒的体认;而在未来中国道路的探索中,中国梦的畅想应该有新转型。中国梦不仅仅是“求崇高”,更需要“知冷暖、有尊严”。
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刍议
李 涛
(云南大学 国际关系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重视对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外交工作,培育更多的“知华派”,为中国-东盟长期友好合作奠定坚实的人脉基础,是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尽管目前我国对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公共外交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但由于我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东盟关系的推进,以及留学生公共外交的特殊优势,未来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公共外交工作将大有可为。
友道精神的确立
——先秦儒家友道之成因分析
揭 芳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先秦儒家建构的具有浓厚道义色彩,同时兼具平等、友爱精神的友道体系奠定了中国传统友道的基本精神。然而先秦儒家的友道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先秦儒家在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环境变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内圣外王”之道对西周的友道进行改造而形成的。
顾炎武哲学的本体论架构及影响
欧阳斐
(湖南师范大学 哲学系, 湖南 长沙 410012)
摘要:中国的本体论思想产生于先秦时代,其发展虽没有严整的体系,但也是驳杂而丰富,特别在宋代以后更是各家争鸣,其影响愈发宽广而深远。顾炎武的本体论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而展开的。
固本与开新的变奏:文化重建问题的学理检视
崔丽娜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文化的生成、存续和化育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并与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及社会生产方式紧密关联。文化重建的多维场景中,通过对原有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和对外来文化的甄别性借鉴,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达致文化自身推陈出新的整体层级跃迁。这一过程,对于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道义怪论看道义逻辑的角色定位
赖晓鹏
(中山大学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广东 中山 510006)
摘要:道义怪论是长期困扰道义逻辑的问题,其根本上归因于道义逻辑的角色定位。凡道义逻辑论著必谈道义怪论,在于道义逻辑内、外部均预设地赋予了道义逻辑过于沉重的使命:既要发挥独特作用,又要符合直观理解,还要跨越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恰当的道义逻辑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对道义怪论持宽容态度,而且道义冲突、道义语义和道义逻辑的现实应用等问题对道义逻辑的困扰程度也将大为降低。
关键词:道义逻辑;道义怪论;角色定位
道德的正义内涵及其形成途径
——兼论多重视角下的自律和他律
朱 勇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道德之所以为人和社会所必须,是因为其具备正义内涵,这决定了道德的正义局面在应然层面上是一种无条件的要求,但在实然层面上,道德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道德实现的有条件性之间的这种矛盾,决定了道德正义局面的形成和维系有赖于自律和他律两种途径。因此,要综合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论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双重逻辑
——基于《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
马 超1, 丁 涛2
(1. 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 哲学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2. 云南省科学技术交流服务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广松涉编著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相关著作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内在包含了两个充满张力的逻辑向度。第一种逻辑建立在“异化劳动”理论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私有制来阐释社会分工,从而在道义上批判分工;第二种逻辑则立足于现实社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以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为主线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道德的正义内涵及其形成途径
——兼论多重视角下的自律和他律
朱 勇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道德之所以为人和社会所必须,是因为其具备正义内涵,这决定了道德的正义局面在应然层面上是一种无条件的要求,但在实然层面上,道德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道德实现的有条件性之间的这种矛盾,决定了道德正义局面的形成和维系有赖于自律和他律两种途径。因此,要综合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经济
论管理理论的复杂系统性
陈 敏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2)
摘要:从表象上看,管理学理论是一片杂乱无章的丛林。然而通过梳理管理理论的演化过程就会发现,各种流派的理论呈现出一定的有序特征,形成了管理理论系统。这个系统在适应管理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涌现的方式,不断进化,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管理学就是以这种多态性的形式在不断适应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进化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模式研究
张 军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纷纷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期望通过政策性的引导投资撬动商业性创业资本,推动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成长。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与投资退出机制较弱。改进的办法是:进行管理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实施多元化筹资,增强资金实力;探索科学考核,完善评价机制;丰富投资方式,注重资金退出;加强风险管理,防范运营风险。
商业银行网点设置研究——基于Hotelling模型
陈 伟
(中南大学 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商业银行网点选址问题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的市场发展与利润状况。在Hotelling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两阶段博弈模型,来研究影响商业银行网点选址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当边际成本相同时,银行网点的设置是银行间合作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的外部性越强,银行越倾向于将网点集聚开设;当边际成本不同时,处于成本劣势的企业倾向于将营业网点分散化,而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则更愿将不同银行网点集聚,选址结果与成本优势的大小相关。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点设置;Hotelling模型;边际成本;规模经济
在线评论的矛盾性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研究
马艳丽, 胡正明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在线评论给阅读者传递已购买产品和购买过程体验的信息,其中积极和消极信息同时并存,使消费者无法有效判断产品的优劣而持矛盾态度。基于矛盾态度理论,通过对淘宝网在线评论的解析证明评论矛盾性的存在,并通过深度访谈了解消费者对在线评论矛盾性的认知,结果表明,在矛盾性情景下,消费者最终购买决策受购买欲望、产品价格、商家是否支持退货等因素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杨 建1 彭 曦2
(1. 四川大学 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410083;
2.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最多的地区,但却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我国在2011年9月21日通过了新的资源税法案,从而拉开了资源税改革的序幕。资源税改革实施后主要会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能够通过级差资源税调节企业收入,实现分配的合理性;二是使西部省份得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有动力去发展能源产业;三是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使用资源。西部地区只有通过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完善资源的产权制度和定价机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策略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中石油国际化业务发展策略与启示
郑雅卓
(财政部 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42)
摘要: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而言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伊始,中国的石油企业迈出了“走出去”的历史征程,自此,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业务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其中,中石油在国际化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布局、管控、经营、技术、人才、产业、安全和外部环境等一整套策略,对于已经或准备“走出去”的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炫耀性商品价格理论及应用研究
——以高档翡翠的价格与需求定律的关系为例
吴 烨
(云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翡翠作为一种商品,近年来其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按照品质因素定级法划分出的一类“上品”属高档翡翠,其消费与价格具有典型的炫耀性商品的经济学特征,即有违反需求定律的价格与消费特征。通过对高档翡翠商贸状况的研究,发现其中受“炫耀”因素影响的收入效用是其违反需求定律的主要内在因素,因此,这一因素可以在定价策略及市场引导中加以利用,以促进市场的有序性和行业的稳定发展。
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户增收的关系探讨
冯 璐 1, 吴春梅1, 李学林2
(1.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2.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内在关联,而云南南部山区农村场域的特殊性显示了深入探讨借助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必要性。根据“倒U型”理论,将云南南部山区调查样本村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下收入分配特征与农业生产结构具有静态上的契合性和动态上的规律性。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户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
——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
丁智才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决定了少数民族非遗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的重要路径。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是个不易协调的难题。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壮锦、绣球的生产性保护折射了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产业进程,对其考察可管窥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与困惑,从中亦可尝试探讨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能。
壮族花婆神话与“求花”仪式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李素娟1, 贾雯鹤2
(1.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2. 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重庆 400044)
摘要:壮族神话研究,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主要把神话置于宏观的壮学研究(民间文学、民俗学)之下,始终未能摆脱文本化、文学化的模式。实质上,壮族神话中的神圣或虚拟内容多涉及鬼、神等壮族民间信仰,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中枧屯的仙婆“求花”仪式表明,壮族花婆神话与“求花”仪式中包含着花婆信仰观念、壮族传统灵魂崇拜等文化意蕴。
从王骥崇拜仪式看中缅傈僳族的多重认同演变
高志英, 王东蕾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将三国诸葛亮、明代王骥加以神化和崇拜,是滇西各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内容之一,是在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将本民族原始崇拜与中原民间信仰相互交融而共创、共享一种区域文化的结果,其中交织着作为跨界民族的傈僳族的多重认同感。以王骥崇拜为核心的下火海上刀山仪式表明傈僳族对以王骥为象征的汉文化与国家的认同和超越族群意识的区域文化认同,该仪式还促进了傈僳族群自身认同感的增强。
民间节日与族群认同
——基于湖南潭溪社区的实证研究
陈心林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五龙”、“六龙”是潭溪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二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了潭溪土家族的认同与凝聚。一方面,“五龙”、“六龙”为族群成员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为族群文化营造了集中展演的文化空间,强化了共同起源的意识。另一方面,“五龙”、“六龙”中又充满了分化与竞争,既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族群内部村落、宗族的边界,使之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结构,又具有“减压阀”的功能,把族群内部的冲突仪式化、戏剧化,使之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从而维护了族群整体的均衡和完整。
民主共和与国家建设中的价值重构: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任 勇
(华东政法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摘要: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价值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的价值重构。民主共和理念开始具体到民族地区政权建设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当地实际的方针、政策与措施。而在其中,进行民主改革和民族识别构成了有效推进民主共和的制度保障和前提条件,成为促成多民族国家优化治理的重要因素。
民族自治县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体制内变迁与转型
和 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作为县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民族自治县政府在职权范围内拥有县域资源配置职权,决定着其资源配置职能的结构与功能。自治县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程度和效果与经济体制设置、中央及上级政府的授权、民族经济政策等具有高度相关性。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自治县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经过了统收统支配置县域各类资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和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治县政府面临着向配置公共资源为主的职能转型任务。
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设立
刘传稿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前科消灭制度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免负过重的法律负担、顺利复归社会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虽然加入了某些保护未成年人的国际公约,但未将公约中确立的前科消灭的精神切实贯彻到立法、司法实践当中去;刑法修正案(八)对未成年人的前科报告作了相应的限制,新的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虽然有其进步意义,但也都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距离未成年人前科消灭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环境监理:形成逻辑、法制缺失与立法构想
王 江
(重庆大学 西部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研究中心, 重庆 400044)
摘要:在有关建设项目环保监管的制度安排中,对建设项目施工期间进行环保监管的制度安排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建设项目施工期间进行环境监理的制度设计尚存在很大的不足。反思我国环境监理的相关立法,立法层级低、立法零散、专门立法缺失、法律制度设计粗疏、操作困难等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应从提升环境监理立法层级、保障环境监理的相对独立性、合理配置环境监理主体职权、建立环境监理主体资质制度、实现资质管理法定化等方面着手,完善我国环境监理的相关立法。
优化法治环境,促进地方政府间竞争有序化
杨临宏 1, 谭 飞2
(1. 云南大学出版社, 云南 昆明 650091;
2. 云南信道律师事务所,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项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对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规定也不完善,加之受我国财政分权、晋升激励机制等影响,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扭曲,出现了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招商引资混乱等负面效应。要使地方政府间竞争走上有序竞争的道路,必须为地方政府间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立法、执法及司法等多个层面上进行优化。
马克思理论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王济远
(济南大学 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得大众真正参与到文化艺术的创造与消费中来,这是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使然。作为一种审美经济,文化产业首先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其次才是一种经济活动,二者和谐共生才能促进当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精神生产”、“ 生产也是消费”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论与观点,对于认识和理解当前纷繁杂乱的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能够为当代文化产业研究建构一个具有较大普适性与当代特色的解释框架,进而为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构一个正确的价值理念。
瑶族度戒仪式中的“重生”寓意
——以牛津大学图书馆藏瑶族道经为例
胡小柳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牛津大学图书馆藏瑶族道经中关于度戒仪式的文本表明,瑶族度戒仪式,无论度师还是度道,从头至尾充满了"重生"的寓意,只有经历了"重生"的象征仪式,度戒后的弟子才能获得宗教意义上的神通,具有驱鬼治病等能力。
春秋时期的谏诤礼制
何 杨
(中山大学 中文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春秋时期是一个注重谏诤的时代,谏诤双方皆须遵从礼制。人臣进谏时的言行须合乎人臣之礼,如果君主不纳谏,人臣可以再谏,也可以让高位者谏,还可以离君而去或暂且不管,但不可怨君和弑君。谏诤对象必须听谏,即便不纳谏,也不可以杀害谏诤者。
北魏诸王舍宅为寺探析
赵延旭
(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北魏时期佛教兴盛,诸王舍宅为寺现象广泛存在。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氛围的双重影响,北魏诸王多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因而舍宅为寺成为其建功德、求福报以及为亡故亲属追福乃至祈求其特定愿望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诸王舍宅为寺对北魏社会及佛教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舍宅为寺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推动了寺院的园林化与中土化。
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
曾光光
(暨南大学 历史系,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与西方强势文明的全面输入,儒家文化圈的既有格局开始发生裂变。在近代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不仅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也使儒家文化圈中的各主要国家对儒家文化相继展开反思与批判,并分别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儒家文化的影响渐趋式微。但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考察,儒家文化圈正逐步走出历史发展的低谷,迎来新的生机。
露布文体起源诸说考辨
莫尚葭
(中山大学 中文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关于露布的起源有四种典型观点:“贾洪说”、“后魏说”、“汉代说”和“纬书说”。“纬书说”支持者以“武露布”一语为依据,但对词意理解存在偏差,故观点不能成立。露布一词产生于汉代,但在当时应作动词理解,是政令文体的传播方式之一。汉魏之交,露布由传播方式转而代表被传播的文书本身,文体正式生成,但在内容及形式上并不固定。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且有了较为固定的传播模式,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也日渐清晰,因此这一时期是文体的成熟与定型期。
论杂闻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
——以20世纪90年代几部历史小说为例
郭亮亮
(南开大学 文学院, 天津 30010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拼贴,嵌套进大量杂闻史事,带有鲜明的杂闻色彩。杂闻化的小说打开了民间意识形态空间,扩充了小说的主题涵量,促成了小说在叙述方式、结构特点、语言面貌及整体风格方面的多重实验,也延伸了小说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生命力。总之,杂闻引入小说,为严肃文学的大众化方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途径,开拓了知识分子通过阅读、辨析杂闻故事间接触摸现实、直接展现思想的智性写作的新路径。
媒介观念之于传播伦理的影响问题研究
冉 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站在俗世的角度还原当代传播语境中的媒介观念,从媒体“做媒”的意识来查看媒介观念之于传播伦理的影响及相互关系问题,便可以看出当下传播世界的困境在于,整个大环境总是过度热心关注媒介作为“传播的过程”这一问题,而往往忽视媒介中的日常伦理以及媒体人隐性文化心理对当代传播伦理的影响,因此便造成了当代传播的困境和当代人的心理障碍。而摆脱当代传播伦理困境的重要途径在于重返当代人的内心之源,关注当代媒体人、传播者的隐秘心理,逐一排除那层“做媒” 心理的消极影响。
广播电视节目低俗化治理
——基于美、英、日三国的比较研究
余哲西1, 管成云2
(1.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 100871;
2.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自全球性的公共服务领域放松规制以来,广电节目低俗化愈演愈烈,危害到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文明和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世界各地区共同面对的问题。广电节目低俗化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美、英、日三国的经验,节目低俗化治理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任何单一的治理措施都只能发挥一定的治理功效,而不可能解决节目低俗化的全部问题。为此我国广电节目低俗化治理须要改变目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治理模式,而将立法限制、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让政府、社会、媒体自身都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多元共管,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治理广电节目的低俗化而保证其品质。
来源/作者:期刊部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