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要闻

云南农村改革发展 40年成就辉煌

时间:2018/12/12 7:45:17|点击数:

  编者按

  正当全国上下以各种形式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动作为,对我省过去40年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云南农村发展报告(2018-2019)》和《摆脱小农之困——云南农村改革发展40年》两项重大成果。为了扩大影响,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本报对这两项研究成果作摘编介绍。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40年来,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全面跃升,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农村发展能力稳定增强,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全面跃升

  普遍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不失时机地逐步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在稳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经济作物的比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林牧渔各业以及农村二、三产业。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云南的粮食供给曾长期处于短缺状况,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云南粮食产量持续增加。1990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1997年以后,逐步实现了粮食长期由省外调入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以来,全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在主动调减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推进粮食产能由面积产能向单位产能加快转变,保持粮食产量的基本自给。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43.4万吨,比1978年的864.0万吨增长了113.3%。云南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得到巩固,为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使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17年,全省烤烟、天然橡胶、咖啡、澳洲坚果、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茶叶种植面积列全国第一、产量列全国第二,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列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08.8亿元,比1978年的40.0亿元增加了94.2倍,年均增长12.1%。

  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提升优化,表现出三个“转变”带动三个“优化”的特点。一是从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向粮经二元结构再向粮经饲合理搭配的三元结构转变,带动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持续优化。二是养殖业和林业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结构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林业转变,带动了农林牧渔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三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由主要依靠农业,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得到逐步调整和优化。

  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持续提升优化,首先带来了云南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优化,比较效益高的品种在播种面积上实现长足发展。从1978年到2017年,云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稻谷所占比重从28.3%稳中微降到25.2%;玉米从27.8%稳定上升到33.8%;小麦从18.1%大幅降低到9.6%;薯类从6.6%大幅提高到15.0%。其次是促进了新兴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从1998年开始,面对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大幅下跌、农民增收越来越困难的新情况,以及实施国家烤烟“双控”政策,云南确定了“稳粮调结构”和“围绕增收调结构”的生产方针,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作出稳定发展烤烟、蔗糖、茶叶、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天然药物、蔬菜、花卉、香料等新兴特色产业的决定,开始新一轮种植业结构的调整。2012年以来,云南立足高原资源禀赋和优势,将“高原特色农业”作为整体品牌打造,烟、糖、茶、胶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蔬菜、马铃薯、花卉、中药材、水果、咖啡等新兴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农业由一产增效向三产融合增效加快转变。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云南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2017年,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达到25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812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25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3372个,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2754亿元。二是新产业形态不断涌现。休闲农业已逐渐形成具有云南浓厚地方特色的新业态,2017年,全省休闲农业产值达到123亿元。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7年,云南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224.8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6.9亿元。共有56个县(市)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州(市)、县(市、区)、乡(镇)及行政村四级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基本成型。

  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对“三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是云南省历届党委、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有力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收入与全国差距趋于缩小。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0.6元增加到2017年的9862.2元,增长了74.5倍,年均增长11.4%。与全国相比,1978年云南与全国相差2.2%,时隔一年,1979年的差距就扩大到了21.8%,1994年到2013年,差距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分别在1995-1996年、2005-2006年两个时期达到最高,分别为36%和38%。自2006年开始,差距逐年缩小。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是自1994年以来差距最小的年份,为26.6%。

  贫困程度加速缓解。从贫困到温饱,云南农村居民走得艰难缓慢。2000年,云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降到59.0%以下,为58.96%,标志着云南农村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温饱,但已经比全国晚了17年,比全省城镇居民晚了18年。从温饱有余,基本实现小康到相对富裕,云南农村居民高速追赶。2000年到2013年,云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9.0%下降到39.1%,也就是说从温饱到富裕,云南农村居民走了13年;这一历程,全国农村居民和云南城镇居民均用了29年。从相对富裕到生活富裕,云南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2013年以来,云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2017年为32.6%,与全省城镇居民只差4个百分点,和全国农村居民只差1.4个百分点。云南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和全国农村居民基本同步。

  生活质量全面改善。随着云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云南农村居民用于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发展型消费,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增速上,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2017年,云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13.4元增加到8027元,40年增加了69.8倍,年均增长率为11.2%。其中,发展型消费支出从2.1元增加到3035元,年均增长率为19.9%,所占比重从1.9%提高到37.8%。

  农村发展能力稳定增强

  基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94%的省情农情,云南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加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建设。一方面注重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另一方面重视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2016年底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乡村互联网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通有线电视村数占建制村总数的61.5%,通宽带村所占比例为78.2%。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都实现了通畅公路目标。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改善。2016年底,自来水受益村数所占比例为89.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3.5%。同期,全省92.6%的乡镇卫生院和68.5%的村卫生室已经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的比重为100%,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士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面对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云南省委、省政府逐步形成了以保护生态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思路,适时总结提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十二五”以来,云南省树立大领域、全链条的绿色生态理念,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32.7%增加到2017年的59.7%,2018年提出的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中,乡村美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