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水历史研究为应对水危机提供借鉴

时间:2015/8/5 15:35:10|点击数:

  水是生命之源。水不仅关系到人类生活的质量,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能力,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对有限的水资源及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水质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竞争性水资源开发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更加短缺,水环境更加恶化。如何从水历史中借鉴发展智慧,应对日益严峻的水危机问题,记者采访了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法国水科学院院士、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研究员郑晓云。

  水历史是一个大的学术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网:水历史学是否可以称得上一门学科?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郑晓云:水历史(Water History)是一门学科,它与我们通常所知的水利史(Hydraulic Engineering History)有较大区别。水历史是一个立足于水与人类发展的历史关系之上的学科,而水利史重在水利工程相关历史的研究。从国际视野看,水历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论,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形成了稳定的科研队伍。它可以归入历史学这一个大的学科,同时它又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和独立性非常明显的学科。由于在我国没有“水历史”这门学科,因此水利史中也包括了国外“水历史”学科的很多内容,但二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别。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资源,水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而产生的影响力植根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因此,人类社会中的水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和水相互关联互动的历史,这决定了水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具有广泛性,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做一些疏理,在目前国际上关注的研究点中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水的社会史,包括水在历史上如何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社会关系和制度的形成、水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进化、治理水环境的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历史上的水冲突及其影响等。二是水的利用史,包括水供给史、灌溉史、排水史等。三是水环境的变迁史,考察在人类活动中水环境的变化变迁。四是水管理的制度史,包括在历史上人们利用水和管理水的过程形成的相关制度、社会规范等及其影响等。五是水利史,包括了历史上水利工程及其影响。六是水的文化史,包括水是如何影响到人类的精神活动和产品生产、宗教的相关现象的形成等。七是水权史,包括了水在历史上的形成与权属关系演变等。八是水的治理史,包括了人类在历史上治理水环境、水灾害的历史。九是水经济史,包括在历史上水是如何影响到人们的经济生活、经济发展、水作为商品的历史和角色等。在一些水历史领域内可以有更细的划分,包括目前很多专家的关注的水灾害史,又可以细分为干旱史、暴雨水管理史、洪灾史、污水管理史等。对水历史的研究还可以细分到地域性研究,例如河流史、湖泊史、泉水史等。总而言之,水历史是一个大的学术平台,历史学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切入研究。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水历史学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郑晓云:对水历史学发展的阶段的划分确实是很困难的,这主要是依据的标准问题,正如各个学科的发展有他的特殊性一样,水历史学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对水历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代,但是它的繁荣和发展应该还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与化解人类社会中的水冲突、人类反思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学习和延续历史经验以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直接相关。因此,水历史学和当代人类社会中水资源冲突日益加剧、学习和延续历史经验、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大的背景有直接关系。这决定了水历史学在当代发展的很多特性,包括她可更广泛的学科延伸和交叉、在当代发展中的应用性等。

  水历史学研究在早期更多的是技术史层面的研究,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水利史研究。20世纪中叶以后,它进入研究思维和研究领域都得到广泛拓展的时期,人们不仅关注水利工程史,同时更注重研究历史上水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宏观和微观关系,注重研究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历史上的水治理与当代的关系。20世纪末期,是水历史学在全球层面上获得推动和整合的时期,它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设立了水历史项目并积极的推动相关工作。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成立了国际水历史学会,使水历史学研究和交流有一个更大的平台。2011年,日本政府内阁办公室还直接主办了一个“水与历史:我们如何通过历史背景中的水来确保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政府直接推动学术研究,这种现象在学术史很少见。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水历史学科在当代国际层面上的发展是较为特殊的。目前,水历史学在国际层面上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它体现在学术研究更加深入、研究的领域更加广阔、研究成果大量产生、成果的应用更加广泛和鲜明,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过程中得以应用等。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对水历史研究的关注点有何区别?目前,中外学者对水历史研究共同的关注点是什么?

  郑晓云:近年来我也在努力收集国内关于水历史研究的文献和成果,努力把握国内水历史研究的动向。但客观而言,中国的水历史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技术层面上,对水利工程和水利技术史研究较为深入,对水和社会的宏观关系史关注不足。在国际上,目前在注重对水的工程技术层面史的研究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水的社会史层面。当然,目前中外学者一些共同的关注也在形成,包括关注水历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水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上的水环境治理对当代的借鉴等,这一切都和人类面临越来越加深的水危机这一现实有直接关系,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共同的关注点形成。

  水历史学必将得到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国学者在水历史学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有哪些差距?存在哪些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您有那些建议?

  郑晓云:从水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水历史研究也是有非常大的成就的,包括了对古代治水思想的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研究、古代治理水患的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史的研究、古代中国城市水供给和排水研究、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和水管理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研究,少数民族水文化史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目前也确实存在一些差距,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学者研究的视野与角度仍然较为单一,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历史上水利工程与技术史上,还没有从工程技术的层面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来。对水和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生活方式等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即便是水工程技术史的研究,分野和成果也不多,例如供水史,水厕史,水井史、城市下水道史、水灾害史、城市与农村水环境史等的研究。二是成果还不够多,尤其是重大成果不多,例如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厚重完整全面介绍中国水历史(或水利史)的书出版,相关的书仅有1987年出版的《中国水利史纲要》及《中国水利史稿》等,其它有关水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的学术成果也较少,这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宏大水历史背景的国家资源秉赋是不相称的。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专业机构不健全。目前专业从事水历史研究的机构和人才都较少,终身从事水历史研究的专家更少,而在国际上有很多终身从事于这一个领域研究的专家。在欧美的很多国家都有国家层面的水历史学会。四是在中国这门学科的交流平台比较少,涉及水历史研究的专门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较少,国际交流不多,很多学术会议往往局限于水利部门,学术界的参与性不够广泛。缺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水利部门、政府部门等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五是水历史研究的成果在现实中应用不够广泛,历史研究的成果在水环境治理、水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适应、减灾防灾等领域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例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系统规划思想和建设成就对今天的城市洪涝防减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借鉴等就研究的不多。

  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我国水历史研究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应该有的气候、气派。但是了解中外水历史研究的这些差距,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推动水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我认为,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开展对水的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目前不多的处女地之一。水历史学研究在我国是大有前途的,这门学科在中国必将得到大发展。为推动水历史学科的发展,我认为应当要制定学科发展的规划、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设置相关研究和教学机构、设置重大项目(尤其是要启动中国水历史的编撰出版这样的重大项目)、推动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应用、鼓励专家学者长期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我相信,水历史这门学科在中国不仅能够在学术层面上得到发展,在化解水危机、实现水的可持续的过程中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学术研究和应用相得益彰,这是这门学科在国际层面上发展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马献忠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