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熊馥译: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3/10/12 8:44:45|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促进了我国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为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加强和巩固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密不可分,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各民族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各民族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碰撞、彼此融合,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化,也共同缔造和建设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夏商到春秋战国,自秦汉到隋唐,自宋元到明清,再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分分合合,但是在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追求国家的统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而且在每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之后,一定比前一时期在统一程度上更高、在力度上更强、持续也更为稳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构造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54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七十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民族的空前团结,“大一统”的国家观和家国情怀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历史一再证明,在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人民就安居乐业;在民族对立和国家分裂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弱小,就容易被外敌入侵,各族人民也会流离失所。所以,要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进一步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

  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引导各民族人民对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历史正确认识,了解各民族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作出独特而伟大贡献,理解我国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的规律,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构成复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回顾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及演进脉络,其中有过冲突和碰撞,但交流和融合是大势,历经千年,最终融合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交流和融合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们民族厚重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铸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发展史”概念,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对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新征程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其他一切错误思想。坚持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不断推动民族团结,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为辉煌的历史。

  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党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其核心内容就是民族的团结和各民族的平等。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的繁荣,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起就主张民族平等和以民族平等为基础的民族团结,并将之付诸实践。在长征时期,我党就留下了“彝海结盟”的佳话;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里,就确立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则,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摆脱贫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党坚持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56个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创造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引导各民族牢固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民族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防止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让各民族共同携手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长期交往和不断融合形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是在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中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向心力,各个民族的文化虽然千姿百态,但是都有浓重的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家国情怀,激发出了各族人民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文化是包容的,能够容纳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形成各民族共同认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是创新的,不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成为了凝聚中华各民族的强大的精神纽带,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当前,要引导各民族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进而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坚持正确的宗教观,坚定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宗教的产生、发展与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工作事关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牢固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就是要坚定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定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华文明始终在传承中包容并蓄并不断发展,各种文明先后传入中国,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极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形成了系统的关于宗教工作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成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这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重点,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使宗教真正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持续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良好局面,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宗教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熊馥译)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