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欧晓鸥: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时间:2023/9/18 17:08:48|点击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事关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关国家稳定和发展,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并将其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更是将基层治理现代化置于夯实国家治理根基、完善国家制度设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并作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以及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等重要论述,为新时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方向、原则和基本路径。

  一、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探索

  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组织止于县级,县级以下不设政权组织和政府部门,但“皇权不下县”不等于国家意志和国家权力不下县,国家在正式制度以外,巧妙地通过协同基层社会力量、礼俗教化等力量微妙地扩大影响力,使得基层社会始终处于可控、能动的弹性状态。这一时期,基层作为基础,是建立在巩固中央集权和向中央提供资源的作用上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平等、民主思想进入,不少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者寻求的救国之路虽然不同,但都注重在社会改革中对基层进行治理与改造,其中,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思想和实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和建国后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为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化的单位制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成为崭新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形式,而当组织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走向僵化时,党和政府开始改革组织化的社会治理模式,采取放权让利的去组织化社会治理形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使基层更好地释放作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效能。此后,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我国构建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民参与、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基层社会治理理论有了突破性的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更加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新时期基层治理实践书写除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生动经验和篇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使得新时期基层治理的重点和路径更加明确,基层正在成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基层治理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清晰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全方位现代化。其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没有基层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便缺乏坚固的基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效果。在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得以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全面领导下的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70多年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真正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基层社会人口、资源等各种发展要素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基层治理面临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领导基层治理最直接、最便捷的载体,扎根于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达传递党和国家意志,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的治理水平。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面体现,同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入探索、持续创新,将国家治理、社会空间和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建设有凝聚力、有活力、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人民在其中才能安居乐业,基层之根才能长久稳固,基层才能真正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动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要义,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基层治理直接面对群众,公共事务繁杂,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需要充分统筹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注重全面统筹、协同融合和整体效应,形成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将治理成果惠及广大基层群众。

  三、以基层治理现代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实践要义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一,健全党领导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各治理单元延伸、向各治理主体覆盖,引领各类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听党话、跟党走。第二,在基层党建中强化服务功能,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建的长期工作中心,用教育引导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的观念,用考核评价和制度规范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动作”,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的热情。第三,解决好基层群众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密切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真正提升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能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二是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治理导向。第一,开展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层经济发展体系建设,激发多元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第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法律制度与村(社)规民约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互补互动,实现基层规范自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社会好风气。第三,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并将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坚持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第一,统筹资源,大力推广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强化社区治理主体力量。第二,建立和完善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策与资源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第三,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推行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第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