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谭政: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省 全面推进云南乡村振兴

时间:2023/2/28 15:28:06|点击数: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实施“3815”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以市场化驱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守稳、守牢、守好“三农”发展基本盘,闯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路子。

  一、持续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守好“三农”发展基本盘,就是稳住经济发展基本面。

  (1)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的关键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和垦造耕地行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定增长。自云南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来,一是科学编制《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建立完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了全过程进行规范。二是聚焦“九湖流域”“边境村”“三区三州”等重点区域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探索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梯田化改造示范、土壤改良示范、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绿色农田示范、数字农田示范等模式。2022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480万亩,累计建成34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根据“规划”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33万亩,累计改造提升360万亩。全省奋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2022年云南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316.46万亩,比2021年增加29.4万亩,增长0.47%;总产量1957.96万吨,比2021年增加27.66万吨,增长1.43%;粮食综合单产309.98公斤/亩,同比增长0.96%。未来云南将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花卉、蔬菜、高端水果等高效设施农业,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动食物供给多元化。

  (2)提升耕地灌溉水平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农业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云南省高度重视农田灌溉节水工作,始终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来抓,大力开展全省节水型灌区创建,不断强化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建设。《2021年云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显示,云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0年的0.492提高到2021年的0.502。2021年,曲靖、宾川、蜻蛉河3个大型灌区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完成续建配套和现代化建设投资2.28亿元。云南省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12个,累计完成投资4.35亿元。云南省大力开展全省节水型灌区创建,其中3个大型灌区达到水利部“节水型灌区”创建标准;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节水,全省新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492.73万亩;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节水,2021年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6.3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4.48万亩;强化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节水,宾川灌区和蜻蛉河灌区被认定为“省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达标灌区”。

  (3)强化机械装备支撑力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翅膀,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也是提升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方面。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引领带动下,近年来云南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到2021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839万kW,比上年增长1.5%;农机具总拥有量达到650万台(套),比上年增长4%;拖拉机总数达37万台(套),拖拉机配套农具36.06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0.8%。2021年累计投入农机具220万台(套),农机作业面积达686.67万hm2,比上年增长0.4%。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4.86%,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机收损失率降低0.9个百分点,挽回粮食2163万kg。2021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扩大到15个大类、41个小类、138个品目,比2020年增加5个小类、23个品目。全省共受理农机购置补贴申请资金4.41亿元,占年度可使用补贴资金量的104.15%,补贴各类农机具145186台(套),受益农户11.62万户,受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517个,带动投入社会资金13.34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受益面不断扩大,规范性、时效性、满意度显著提高。2021年共扶持建设7个省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建设水稻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面积2267hm2,带动农机新型经营主体15个,形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3个,带动各州(市)建设示范点32个。随着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的推进,云南农业机械装备持续提升,有效改善了云南农村生产条件,保障了重要农产品和粮食的生产。

  二、稳步提升农村产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1)推动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随着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的加快推进,云南农村产业质量效益日趋明显。未来将继续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以市场化驱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闯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路子。到2021年底,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3870.17亿元,比上年增长8.4%,相比去年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0.0%,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37.0%。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056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599亿元,年均(可比)增速达5.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全国位次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9位,占全国的比重由2015年的3.56%上升到2020年的4.63%;粮食产量由2015年的1791万吨提高到2020年的1896万吨,稳居全国第14位;猪牛羊禽肉产量由2015年的378万吨提高到2020年的416万吨,全国位次由2015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6位;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澳洲坚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全国第1位;糖料蔗面积、产量保持全国第2位;茶叶面积、产量跃居全国第1位,农村产业效益质量持续提升。

  (2)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

  随着农村产业效益的持续提升,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7元,增长10.6%。全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7元,增长11.0%。而同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05元,增长9.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93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197元,年均增长9.1%,其中,经营性收入占48.4%,高出全国约14个百分点,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由2012年的4797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27元,高原特色农业直接贡献率达50%。另据2022年的住户调查资料,2022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增速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18位。

  农村消费水平小幅提升反映出农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2021年云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86元,增长11.9%。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1年的4424元增加到2021年的12386元,年均增长10.8%,其中,8个大类的支出分别增长9%、8%、12.2%、10.1%、15.5%、10.6%、11.5%和14.4%。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强劲发展,花卉、茶叶、咖啡、果蔬、油料等高原特色农业量效齐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持续加大,秋粮再获丰收,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生猪价格回升等因素作用,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

  三、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1)加大农业农村源污染治理

  一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据统计,2021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折纯量)187.33万吨,比2015年(231.87万吨)减少19.2%;全省农药使用量(商品量)4.11万吨,比2015年(5.86万吨)减少29.9%,化肥农药使用量自2015年开始实现“五连减”。2021年全省创建化肥农药减量示范34.6万亩,建立轮作制度试点150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3.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18.6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18万亩,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3745万亩次、统防统治4664万亩次,开展科学施肥用药技术培训2984期次、19.81万人次,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2%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8.4%。

  二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划定畜禽禁养区4968片、面积5.29万平方公里,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608家,其中“九湖”流域划定禁养区222片、面积3889平方公里,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219家。在28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71个县(市、区)1188家规模养殖场进行设施装备改造升级,建设固体粪污堆放场所151万平方米、液体粪污贮存设施152万立方米、管网193万米、购置设备2.85万台套;在28个县(市、区)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完成粪肥还田面积240万亩。全省畜禽粪综合利用率达81.99%,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

  三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范围及对农产品质量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形成129个县(市、区)土壤环境质量报告,精准指导各地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完成284家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整治,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建立175家省级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并动态更新,指导名录企业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义务。2021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比上年提升8.8%,省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建立《云南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并动态更新,列入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2)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数字乡村建设快速推进,村内道路质量不断升级。到2022年全省农村公路超过26.3万公里,居全国第2位,成功创建11个国家级、50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客车。云南将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推进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连接。加快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建设,持续提升4G网络覆盖面,补齐边境地区、偏远地区通信网络设施短板。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支持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管理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集体资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管理,加快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推进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和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

  (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2018至2020年全省共新建改建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较大自然村公厕1.72万座,卫生户厕366.28万座,全省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57.49%;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7.9%,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6.05%。2019至2021年评定美丽村庄2700个,其中省级300个、州市级1059个、县级1341个。制定《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扎实推进云南省“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问题排查整改,全省共摸排农村户厕807.61万座,发现问题户厕35.11万座,占总数的4.35%,已完成整改32.99万座、整改率93.93%;共摸排农村公厕10.49万座,发现问题公厕1.16万座,占总数的11.55%,已完成整改1.21万座、整改率93.12%。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谭政)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