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全:秉承和谐之美 建设世界花园彩云南
时间:2021/10/12 14:43:05|点击数:
“世界花园”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出的充分肯定。从历史到现实,云南各民族基于多元地理环境发展出了多样性的生态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基于基本省情的定位,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从上到下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民众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逐步培育。正是在各族儿女的精心守护与呵护之下,人们对自然心存敬畏,恪守“天人合一”的理念,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共同建设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热土,云岭大地生动地呈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之美,云南这个“世界花园”处处散发着和谐之美的芬芳。
一、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传统生计模式之美
千百年来,时代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基于地理环境的立体性和差异性,采取抱朴守拙、顺天应时、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生存理念,共同开发、建设了这个家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适应性生计模式,由此衍化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民俗生态文化之美,反映为民族地理差异、生计模式差异、生态文化差异等多元和谐之美。
云南的地形地貌可分为坝区、半山区和高山区三种类型,由此形成了垂直、立体、多样的民族分布和生产方式。坝区由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常有河流蜿蜒其中,因而是稻作农业和古代城镇以及近现代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居住有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半山区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主要居住有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和部分彝族。高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麦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主要居住着苗族、傈僳族、藏、普米、怒、独龙以及部分彝族。云南各民族在各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适应性的经济文化形态,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生计模式之美。农耕文化分布在滇中、滇东、滇西、滇南的广大区域;滇西北和滇东北部分高海拔地区则为牧业经济。其中,壮族、傣族、哈尼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擅长水稻种植,彝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则擅长高山放牧。
总体说来,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的适应方式,以生态文化中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线,大体上形成了高山草场农牧业,以藏族的牧业经济为典型代表;亚热带缓坡山地梯田稻作农业,以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为代表;坝区水田稻作农业,以傣族、壮族为典型代表。这些主要的基于人地关系的生计模式构成了云南的主要经济文化形态格局。
多元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恩泽了26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心,视人类为自然的一部分,传承了以尊敬、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资源为核心的民族生态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生态文化是各民族在与自然打交道时形成的一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并内化为个体对待自然万物的基本认识和行为准则。对自然万物存有“敬畏心”是这种生态价值观念的核心,有效保护了大自然的山川、森林和河流水系。这些源自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维系的自然生态景观由点成面,构成了云南这个“世界花园”的多彩风景。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神山”文化情结无处不在。在适应高寒缺氧的严酷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藏族融合原始宗教信仰和佛教文化,形成了以神山崇拜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两地约80%的山脉,便被赋予了神性而成为藏族人民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崇拜的神山;每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及其周围地区,都被赋予了神性而成为必须保护的地方。神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均不能砍伐和猎取。正因为藏族人民具有以神山崇拜为核心的包括寺院周围地区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行为,大面积森林植被得以保存,也才使迪庆州至今仍然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和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主要生活于滇西北一带的纳西族经过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自然崇拜意识中概括出一个代表整个自然界的超自然神灵“署”,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署谷”仪式。纳西族神话说,洪荒时代,自然(署)与人类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他们彼此不分。人类应当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猎捕玉龙山上的鹿,不可捕捞金沙江中的鱼,不能猎杀森林中的熊,不可砍伐高山上的树木,不能污染江河水。自然也应遵守相关的约定:不让狂风卷冰雹,不让山崩洪流起,不让天响炸雷地震荡,不让人畜遭病难生存。在这种生态文化观的规约下,丽江纳西族各村寨都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和护林管理制度,较好地保护了当地的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应当继续传扬这种优秀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封山禁伐的习俗,有的少数民族还举行年度祭祀寨神林的神圣而庄重的仪式,如流行于石林圭山、弥勒西山、大理巍山等地的彝族“密枝林”祭,傣族的祭“竜林”仪式等。这些禁忌和仪式周期性地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并一代代传承至今。生活在石林县的彝族支系撒尼人,除了过火把节之外,还举行祭神仪式——祭密枝。祭密枝也叫“密枝节”,是流行于滇南彝族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头一个属鼠日到属马日举行,历时七天,是撒尼人祭祀神灵、纪念祖先的节日。每个村寨在离寨子不远的地方圈出一片林木茂盛的树林为“密枝林”,在林中再选一棵参天古树为“龙树”,作为“密枝林”的神性象征,禁止在其中伐木折枝、放牧、捕猎,也不能把逝者葬在林中。
二、新时代云南绿色发展道路之美
进入新时代,云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重大战略部署之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云岭大地,结合省情新定位,在“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领域持续创新发力,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打造风格迥异的特色小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彩云之南抒写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乡更加美丽的壮丽诗篇,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美画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云南提出了“两型三化”(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着力培育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和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对云南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云南在持续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内涵,继续丰富和延伸八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外延。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地理气候独特,“后发优势”明显,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红土地馈赠给云南的厚礼。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省情优势,云南对农业产业重点布局,建立起了烟草、糖、茶叶、橡胶四大特色产业,并将其培育成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烤烟、甘蔗、茶叶、橡胶生产基地。跨入新世纪,云南不断探索拓展新兴农业增长极,对全省富集的18类生物资源进行产业化综合开发,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壮大。从2011至2014年的三年时间,云南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布局更为合理,覆盖领域更为广阔,推进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积极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2015年以来,云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两型三化”,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工作部署,发展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重点产业,兼顾其他特色优势产业,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云茶、云菜、云菌、云花、云油、云南咖啡等一系列“云”字号高原生态绿色农产品成为“金字招牌”,这些来自红土高原大自然的馈赠,在满足云南本地市场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远销至国内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绿色已成为云南农产品的底色。2020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把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成万亿级支柱产业的目标。《决定》充分肯定了农业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近年来农业经济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提出了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勾勒了未来要实现达到的各个时间阶段的远景目标,明确到2035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要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特色农业创新发展辐射中心”的宏伟目标。
云南加大人居环境更新提升,城市和乡村正绽放出的崭新容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重要桥梁纽带。云南有129个县(市、区),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多元丰富,建设“美丽县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云南重点围绕“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个要素,聚焦功能优化完善、环境美化亮化、管理服务提升、民族文化保护等,对全省县城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截至2020年4月,云南“美丽县城”已达36个,“特色小镇”达27个。“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云南依据乡村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的地方,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重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展示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对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卫生欠佳的地区,重点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和提升居民居住环境,打造宜居生态环境。截至2021年5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评定内容和条件,云南共有983个村庄荣获“美丽村庄”称号。
幸福的日子在路上。云南建设美丽公路,打造最美丽省份的亮丽风景线。昆明至大理至丽江沿线,以“一条玉带衔明珠,一路青山探秘境”为主题,昆明至西双版纳景洪至磨憨沿线,以“展滇南门户风采,览云岭钟灵毓秀”为主题,建成绿色生态景观廊道,形成展示体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走廊。特别是2020年1月,怒江美丽公路的通车,六库至丙中洛的行车时间已由原来的一天缩短为5至6个小时,极大提升了怒江州内连外通的快速运输能力,助推怒江州融入云南省主要城市群、滇川藏国家精品旅游带、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并为开发怒江大峡谷、“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良好的交通支撑条件,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沿线各族人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拥抱现代绿色文明生活
云南在全省宣传和培育、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风尚,厚植绿色发展理念,从家庭到学校,从企业到社区,从单位机关到服务窗口,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从理念教育宣传入手,广泛动员宣传,扭转以生态优势为出发点的生态环境认知模式,培养和构建以生态忧患意识为出发点的生态环境认知模式。从社会动员着手,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组织编写环境保护读本,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积极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义务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等评价平台互联互通,使每个公民都成为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加大环境公益广告宣传力度,研发推广环境文化产品。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逐步转变生活习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结合时代主题,云南多层次,多手段、多渠道、全方位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环保舆论氛围,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全社会现代文明生活的绿色环保理念逐步培育。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全社会从老人到孩童,每代人处处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老人与海鸥的故事震撼人心;昆明小男孩最帅一跪清洁地面污渍,完美诠释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德宏石梯寨景颇族和傈僳族村民从“狩猎人”变成“护鸟人”,从“砍树人”变成“护林员”,从普通村民变成“鸟导”,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一念之间让明天变得更美好。正是有民众不分老少、民族的世代守护与积极参与,彩云之南的世界花园不断绽放出迷人的美丽,成为心灵向往的地方。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云南不断夯实世界花园的制度框架,九大高原湖泊实施“一湖一策”的治理举措,河(湖)长制使全省的主要河流都有了管理和维护的责任人,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高原明珠再现万顷琉璃碧波荡漾,江河清流安澜,云岭大地,满目青翠,郁郁葱葱。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从滇东到滇西,从滇中到滇南的广袤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之路更加宽阔,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绿色之道更加坚定,守护青山绿水的公民自觉性行动更加有力,彩云之南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绿色已成为世界花园云南最美丽的底色。
2021年10月即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对引导国际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治意愿,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具有重要作用,世界花园彩云南正以她和谐之美的包容与开放迎接这次盛会的到来和顺利召开。
(执笔: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民族文学所研究员 王贤全)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