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郭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21/1/8 14:50:21|点击数: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会议明确,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国家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最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战略谋划。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无不充斥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表现为敬畏自然、受制于自然;农业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通过开垦耕地、扩张土地、围栏养殖等方式满足人口增长对于更多粮食的需求。人类开始更主动地接触自然、改造自然,这一时期,与自然的互动更多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改造,如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使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城市进一步压缩和挤占自然空间。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变得更为频繁,随着而来的是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极端自然灾害的威胁。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人类利用种种手段适应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虽然这种适应和调和被认为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忽视了自然规划和生态系统性。从生态角度看,科技的发展并未给人类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生态危机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进入21世纪以来,非典、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到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类活动不断触及更广的生态边界以及更深自然资源底线,野生动物生存资源被污染、生存空间被挤占,野生动物病原体也在与人类社会的密切接触中被扩散与传播,生态系统平衡被人类活动打破。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自然界不再具有神秘性,神权也早已离开对自然的统治,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变为“征服自然”,然而自然也给人类社会致命的重击,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新自然经济报告》指出,全球一半以上GDP(44万亿美元)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及其服务,极易遭受自然损失的影响。当前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更是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考量自然环境对人类福祉产生的深远影响。党中央高屋建瓴明确提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摆在更突出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到三个坚持,真正解放思想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要进一步聚焦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山水林田湖草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相联通,进行系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

  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依靠自然力量应对和解决生态危机

  为应对长久以来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加速等危机及其带来的社会挑战,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近年来被国际社会广泛研究和实践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表明,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修复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等行动,最大限度发挥自然力量,增强生态系统自身韧性。从对自然资源无序的开发和利用,逐渐转变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主动与自然合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认为保护自然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能力,创新生态治理手段也为创造就业和营造宜居环境提供了机会。

  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性:来自世界银行投资的NBS》,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一概念,要求人们更为系统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同样强调依靠自然力量解决环境退化和生态危机。生态恢复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工干预,如对生态破坏地区实行顺应自然规律的封育、围栏、退耕还草还林还水等方案;实施自然林业和土地管理、混交造林、农田管理中的间混套作等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自然保护地建设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打响大气、水和土壤三大攻坚战,主动治理生态环境,守住环境质量底线。

  二、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坚持系统思维要树立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是一体的思维,树立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多样、生物基因多样为一体的思维。生物多样性整体性意味着物种、基因以及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结构的稳定和多样。生态系统内部结构越丰富、复杂,系统韧性及稳定性越好。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强化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生态系统不再被剥离,而是与人类经济社会高度耦合。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要坚持“生命共同体”意识。

  坚持底线思维就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并促进生物遗传资源的正当获取和公正、公平分享利用。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通过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有效维系生态系统功能、生态安全格局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划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留下了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越红线雷池半步。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逐渐被构筑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朝着有计划、有力度、有长远规划的方向推进。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先进生产力、民生福祉、重大政治问题和民族大计,表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就是重大民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新时代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着食物、新鲜空气等生存必需品,还发挥着调节气候、物质循环、控制流行疾病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孤立,而是全方位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不仅推动国内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致力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

  必须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住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才能守护人类的健康。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民族文学研究所 郭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