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李纯:建设岸绿景美的绿美河湖
时间:2023/5/15 16:46:41|点击数:
河流、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做好河流湖泊保护,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生态的安全,更关系到全人类的长远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关心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绿美河湖对保护多样性的物种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根据不同水体的生态环境和分布特点,结合岸坡稳定、行洪安全、生态修复等要求,分区域和类型因地制宜开展水体自然岸线和环湖原生植被保护及恢复,提升河湖沿岸景观及湿地植被景观,打造生态安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河湖美景。
保护为先,加强湖滨生态带建设。湖滨生态带是连接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可以拦截污染、净化水体,减缓人类开发活动对河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具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湖滨生态带的绿美建设要以生态修复为主、景观功能为辅,减少人为干扰,合理选择河湖生态修复的治理技术。对于不同河湖的缓冲带要因地制宜,对有饮用水水源、珍稀物种保护的河湖要严格限制人为干扰,具有景观娱乐设施的河湖可以设置一定的亲水设施。实施湖滨带与湿地连片建设,使湿地与入湖河道、湿地与湖体连通。全面加强沿湖湿地管理保护,对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综合治理,修复退化湿地,逐步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如洱海生态廊道修复工程采取以自然恢复、还原湖滨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原始自然风貌为主要方法,重建原有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有效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构建了从水到岸到湿地的缓冲区,以及到村庄的绿色空间,形成了更有层次的典型湿地生态环境。
突出重点,大规模开展沿河湖绿化。河湖聚焦水清、岸绿、景美开展绿美建设。在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水利风景区,以景区打造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展水利风景区的绿美建设。结合岸坡稳定、行洪安全、生态修复、自然景观要求,分区分类进行设计。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植被生长规律,选择绿化树种草种,江河两岸、湖库周边尽量选择固土能力强,根系发达、防护性能好的树种。坚持生态性和景观性融合的基本原则,结合城市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强化城区河湖的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建设。如玉溪澄江市实施抚仙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对森林抚仙湖项目开展抚育提升,持续开展主要入湖河道两侧8900亩生态隔离带景观绿化苗木的栽植、建设梁王河水库和东大河水库旁4400亩的经济林和绿化苗木的栽植及抚育,并针对抚仙湖径流区60多万亩林地进行了抗旱建设工程。
创新制度,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河(湖)长制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承包制,实现了人河对应、人湖对应,河(湖)长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可以避免多头治理的混乱局面。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等都是河(湖)长的重要任务。在对河湖进行绿化美化过程中,实行河(湖)长制,可以直接、准确地定位其所负责的河流、湖泊,能更科学高效地实现建设绿美河湖的目标。近五年来,云南河(湖)长制实现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有效解决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河湖突出问题。
强化教育,增强水生态保护意识。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水景观是水文化的一部分,是水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载体。缺少文化内涵的景观是没有底蕴和活力的。在对河湖进行绿化美化的过程中,进行水文化专题景观建设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更科学系统地展示水文化,又可以让民众更直接地了解相关的水生态文化,增强水资源、水生态保护的意识。云南省河流、湖泊、水库众多,是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做好河流湖泊的保护,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的重要一环,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内容。在大规模开展沿河湖绿化美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做到节水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绿美河湖建设,人们对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绿相依、人水相宜的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将更快实现。
【作者分别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 刘兵、云南民族出版社 李纯;本文系2022年度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绿美云南》(项目批准号:TBWTZD202213)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