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永: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中国特色的文明观
时间:2024/8/2 16:05:04|点击数:
作者 曹津永 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国特色的文明观,其内涵至少包括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整体文明观、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连续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观,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道路的新方案,提供了更具有创新力和活力的东方智慧和东方模式。
一、新质生产力与新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整体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历史性地分析和认识不同文明形态的重要武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文明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类型,社会主义文明以现代中国为代表,资本主义文明以现代西方为代表,它们构成了当今世界文明的基本格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整体文明观,不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意义上的整体文明观,而是新质生产力与新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相统一的整体文明观。
从根本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最核心、最关键的成果,在于创造性地构建和提出了新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关系,即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的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的新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的核心要义之一。必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根植于中华文明自身的历史逻辑和文明逻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紧密结合起来,走出现代化与现代文明一体发展、一体推进的文明新形态发展的东方道路。
二、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连续文明观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要解决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基本关系问题。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基本关系模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和建设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统一的连续文明观,在继承传统文化、承继传统文明的同时,又推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厚重的人文精神,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滋养,成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渊源和文明基础。抛弃传统优秀的历史文化,无异于自断历史文脉,丢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根底,中国式现代化难免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现代文明的发展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的开拓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相融,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结果。在继承传统文明基础上的创新和进步,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逻辑和理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从时代发展的新命题、新特点、新要求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陈旧却不乏借鉴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加以转化和创新,赋予现代文明以中国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历史积淀的文明创造,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既以现代文明激发传统文明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文明的当代价值和魅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又从传统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形态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夯实历史文化根基。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在谋求自我发展中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追求,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因自然而生。延绵5000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与大自然互动的生存繁衍中不断创造、总结和积累出来的。中华民族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并且保持着文明的不间断延续和发展。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在与大自然互动中形成的维护生存发展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生生之道”,是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在维持自然万物与人的“生生不息”中,如何看待宇宙万物,看待自然界、自然规律并认知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自然哲学关注的焦点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绿水青山的财富观、取用有度的生产观、系统整体的治理观等,都是中华民族博大的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智慧的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华文明生态基因和文明基因的烙印,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逻辑延伸和现代转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传承的生态智慧。
分布于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基于特定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共同组成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由于生态环境多样,各民族对应的生态环境多样,与生境适应的生计模式多样,由此形成的生态文化系统也是极其多样的。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生态智慧和现代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立场和观念,即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其二是管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方式,即生态与社会文化整合的管理模式;其三是维护生命安全,防范自然灾害的方式;其四则是对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中,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是高度耦合起来的,不是相互剥离甚至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在他们的传统知识中,不仅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是与文化紧密耦合的,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管理模式和方式,也是与文化紧密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
整合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华各民族传统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现代生态观,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关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稳定内核。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观。
(本文系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项目《西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态链接研究》阶段性成果;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中国史”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