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黄小军: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抓发展谋未来的始终

时间:2020/11/9 14:53:34|点击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创新成为科学家座谈会的主题,成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核心举措,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上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需要”的战略高度,深入阐述了科技创新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是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中央创新战略和谋划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创新战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当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开启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科技创新是实现“四个需要”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美好生活的创造过程,也必然是持续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然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必然选择,别无他途。三是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科学技术需要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也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和历史前进提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的伟大号召,必然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用理论的发展创新指导实践的发展创新。在这个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以推进理论创新为主攻方向,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活力,更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二、改革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动力

  改革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每一次重大改革创新,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一是创新是贯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一条鲜明主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47次出现“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15次出现“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示出我党的战略眼光,深刻表明了“创新”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程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以改革创新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十四五”实现六个“新”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二〇三五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二是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创新驱动发展。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第一位,从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党中央对创新核心地位的重要摆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要求,是在党长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总结,科学把握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创新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变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动力。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解决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矛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破除新征程路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西方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封锁打压,才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构建起新的发展格局。

  三、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创新是科技、理论、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用“四个面向”推进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点要求”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一是“四个面向”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要促进我国科技领域的技术进步,必须要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下硬功夫,出硬招、出实招。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要有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四个“面向”。四个“面向”实现了两个“结合”: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国家和人民的结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们的创新要立足高起点,站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这样才能不甘人后,勇立潮头;“面向经济主战场”要求创新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求创新要符合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要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这也是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胜利的一个成功经验。“四个面向”精辟地指出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既聚焦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又聚焦了国家、人民对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既聚焦了中国科技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向,又聚焦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六点要求”指明了科技创新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抓住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点,针对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六点要求,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六点要求”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在解决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是对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科学判断和理性审视,只有以需求和问题为着力点才能瞄准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航向,才能更好地靶向推进科技强国战略。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是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有效的科技资源供给是将实现科技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从而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质扩容。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理论突破往往孕育着新的知识革命,知识革命意味着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大调整、大变革,必然将引发技术和生产方面的新发展。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是保证中国科技发展的有力底气,更是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面临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加强“卡脖子”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工作赢得人力资源主动权。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改革效能,为科技创新工作增添活力。在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问题中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工作迈向更高的台阶。

  四、弘扬科学家创新精神建设科技强国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必然要求继续大力弘扬科学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弘扬科学爱国精神。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根本,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和发展。守正就是要守住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坚持正确方向的定力与勇敢开拓创新的自觉高度统一起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灵魂,我国科技发展始终浸润着一代代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也体现着一代代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内核。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我国广大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创造性思辨的能力”,解决好科研怎么做的问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向“原创”“领跑” 的根本性转变,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二是让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必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让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党组成员、副院长 黄小军)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