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肖云鑫: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时间:2023/6/20 17:31:19|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新时代新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作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等重要指示。云南一直以来把做好民族工作当作关系全省发展稳定的关键大事,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创建的奋斗目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大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长期以来,云南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抓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重要论断,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和“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信念。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在经济、民生、文化、生态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识,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画出最大同心圆,推动各族人民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神圣国土。

  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各族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的格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文化需求。各民族群众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把具有民族地区特色题材的文艺精品推向全国,向世人展示边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文艺精品。深入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使各族人民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价值符号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传承保护、促进创新发展、加强交流互鉴之举,牢固树立各族群众都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各民族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

  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正确引导少数民族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营造浓厚氛围,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正确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群众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汇多方面元素,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不断加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大力繁荣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有力促进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等多方面要素构成的精神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凝聚全民族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新征程上,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全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同的共同体理念。

  云南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统领民族工作,推动示范区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落实,形成了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增进共同性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把各类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通互学互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立场,不断满足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不断增进各族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福祉。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优良传统,加快兴边富民行动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坚持不懈地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不懈地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把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讲好云南民族文化故事,传播好云南声音。打造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示范引领,努力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创造新的经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民族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肖云鑫)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