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时间:2023/9/4 9:23:41|点击数: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文明观,就有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和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价值引领的独特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契合人口规模巨大和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而且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促进中华文化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结成中华文明新形态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本质上来看,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统一和相协调,没有离开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也没有离开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二者缺一不可。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胡锦涛也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繁荣之间的密切联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阐释了文化自信与繁荣和精神文明之间的深刻关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融通传统与现代、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的文明观;是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文化自信与文明自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守、协调、自主、创新、包容的实践智慧,为人类实现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形态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样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对现代化起着积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和自信自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而言主要体现为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引导。”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化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在地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势必要求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彼此依持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理应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中心主义神话,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建设“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时至今日,经过七十多年的长期实践探索,终于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
西方式的现代化历经长期发展弊端日益显现,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对立和危机,中国文化传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关于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这是对于中华文明历史成就、历史地位的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绝不简单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而是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立足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体现了文明创造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少西方学者、政要、媒体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将西方现代化道路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道路,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样本。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只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更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总体上迄今仍然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础上的情况下,如何真正为现代化注入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文明因素,从而极大丰富现代化的文明构成成分,使之成为现代化促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有力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现代化与现代文明新景象的一个象征性问题。这可以说文明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之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新标志。走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进、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代化新路,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目标。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传统与现代文明
如何处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现代文明不是对传统文明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的开拓创新,离开传统文明,现代文明既无法生成,也难以发展,其结果只能是文明的断裂。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历史积淀的文明创造,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既以现代文明激发传统文明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文明的当代价值和魅力,又从传统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熟时间早、发展惯性大,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渊源和文明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传统文化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思想,赋予现代文明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形态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价值引领的独特作用,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不仅充分体现着中国人民对于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还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创造并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融通传统与现代文明,而且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助推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朱强)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