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泠泠:春节里的“目瑙纵歌”狂欢
时间:2024/2/4 17:32:50|点击数:
春节,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岁首祈年所祭祀演变而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春节期间,全国各族人民以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共同欢度佳节。云南民族文化灿烂,节庆丰富多样,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盛会就是春节期间独具特色的民族庆祝活动。
相传远古时期,“目瑙纵歌”是太阳宫里的舞蹈,称为“章目瑙”(章:景颇语为太阳),大地上的人们不会跳,只有太阳神“木代”(子女)才会跳。有一年,天空中出现了9个太阳,大地龟裂、水源枯竭,大家推荐百鸟去求太阳神。恰逢太阳神的女儿庆生,邀请万物生灵参加“章目瑙”,百鸟以优美的舞姿赢得太阳神的欢心,便减去了8个太阳。百鸟兴高采烈地返回大地,聚集众鸟举行“乌目瑙”(乌:景颇语为鸟),推选孔雀做“瑙双”(领舞),在黄果树上欢快地跳起了“乌目瑙”。景颇族英雄宁贯娃被这一特殊的场景深深吸引,陶醉在百鸟欢快、优美的舞蹈之中,便在腊崩日月山脚下,用手指划出平坦宽阔的“祥信央坝”作为舞场,组织了首次“目瑙纵歌”盛会。从此,“目瑙纵歌”活动便广泛地在景颇族聚居地区流传开来,成为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聚居的村村寨寨都要举行“目瑙纵歌”盛会。2006年5月20日,陇川县申报的“景颇族目瑙纵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陇川县也成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目瑙纵歌”盛会到来之时,景颇族男女老幼聚集舞场,穿着美丽的景颇族织锦筒裙,戴上包头、护腿,配上腰带、挂包,艳丽夺目、五彩斑斓。活动广场上人声鼎沸,人山人海,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广场中心竖立着4棵目瑙柱,高20米,左为雄柱,右为雌柱。柱上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2把银光闪闪的大刀。奏乐台上架起了铓锣、皮鼓等乐器。上午,“目瑙纵歌”典礼正式开始,礼乐齐奏,礼炮齐鸣,两位领舞者“瑙双”“瑙巴”,一位身着长袍,头戴孔雀羽帽、犀鸟羽帽,另一位身穿红绿龙袍,手执长刀,庄严肃穆地引领着队伍,踩着鼓声,时而变换舞步,时而环绕,进退有序,款款而舞。队尾是来自各地万人舞队,宛若一条巨龙翩翩起舞。跳一场“目瑙纵歌”,25种舞姿,要按规定动作、程序完成,不能随便删减或者增加,大概要跳2小时。数万人一同起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置身如此壮观的活动之中,怎不被深深地陶醉,深深地感染。
竖立于舞场中央的立柱“目瑙示栋”,是“目瑙纵歌”的主要标志。一般由四竖二横6块长方形木牌组成,立柱上用红白黑描绘成螺旋形几何图案。上面描绘的植物花纹,象征着景颇族的迁徙路线,“目瑙纵歌”舞队及舞姿都要根据立柱上的花纹组队和舞蹈;“目瑙示栋”上还绘有五谷六畜、太阳、月亮,象征着生命力。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中记录,“目瑙纵歌”盛会开始前,斋瓦要对祖先的历史故事、创世神话进行诵唱三天三夜。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景颇族人民把古老的文明、丰富多样的文化通过“目瑙纵歌”不断传承发展,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
[作者 杨泠泠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民族文学所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民族传统节日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2BMZ025)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