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泠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云南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9/24 9:39:55|点击数: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这次重要会议和讲话为在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年10月24日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奋斗新征程的根本遵循,同年12月6日,党中央发文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近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要任务、政策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结合云南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教育实践成效

  (一)“云南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针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指出,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担当,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2019年1月31日,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同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把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融入到云南省发展建设大局当中。

  (二)“云南教育实践”的差异

  云南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深刻认识欠发达的实际,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方面不断取得了新进展。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而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621万,占全省总人口33.6%;云南全省共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是全国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自治地方及实行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手足相亲、同心筑梦,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在推进“志智双扶”方面获得了人类减贫事业的“怒江实践”、“独龙江样本”,为全球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独特启示”。但是,如何赓续巩固脱贫成果,振兴乡村教育,如期“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此外,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教育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现代化教育理念与内地存在一定差距,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相对滞后,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教育机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质教育资源远远不足,导致教育差距相对明显、教师队伍素质相对滞后问题,以及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有待健全等等问题。总之,云南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需求。

  (三)“云南教育实践”的做法和成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要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人格的培养。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云南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结合在云南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第三,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严格制度抓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各族干部群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思想意识,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思稳定、促团结、谋发展、奔小康的热情。特别在学校教育方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日常教育、主题班会、文体活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意识。深入挖掘整理传统文化,大力培育文化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普查、收集、整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加强文化交流,讲好元阳哈尼故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二是在少数民族学校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在新时代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提高民族素质。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三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宗教政策理论和法制宣传教育。宗教和顺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是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贯彻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云南省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是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省份,也是我国宗教形态最为多样的省份之一,具有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提高民族事务管理能力”,“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民族关系和谐示范”等方面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典型的经验。四是加强对外开放教育。“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云南民族教育对外开放有助于夯实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是中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与东南亚、南亚多国邻近,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16个跨境而居民族,他们地缘相近、族缘相连、教缘相通,是天然的纽带。在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对外开放要整合资源,规范策略,更新观念,完善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与工作机制,更新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争取高层次人才,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广阔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云南民族教育对外开放应与中国对外开放整体进程、民族政策和教育改革紧密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服务,要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宗旨,以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为取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之中,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造开放共享的国际话语权,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开放合作新平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三、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教育实践经验和启示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正确方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遵循党的民族教育方针,秉承中国特色办学理念,保障民族教育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二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法治保障,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三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明确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教育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五是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六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少数民族现代化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稳固的文化基因。建立健全督导体制机制,科学设计和建设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理顺教育管理督导体制,规范教育运行机制,确保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七是要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民教育与本土教材开发,推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八是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必须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教育沃土,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九是要推进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技能培训,补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短板,使少数民族正确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文基础。十是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执笔: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民族文学所研究员 杨泠泠)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