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刘欣:树立正确党史观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时间:2021/3/5 15:59:22|点击数:

  在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一是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的确立,使马克思科学全面、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唯物史观从总体上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考察了社会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明确了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是由五种生产方式体现的五种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只有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使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才能使我们对是非曲直有个正确的判断。

  第二、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党的纲领、宗旨、路线。

  第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史观在各项具体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把尊重实际放在第一位,不能主观片面,不能随意化,更不能以个人得失和个人情绪去分析判断事物。

  第四、历史的客观性和整体性要求我们理解把握任何历史阶段或历史事件,必须将其置于完整而客观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具体分析和把握。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而是普遍联系的,是现象和本质的矛盾统一;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样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时花样百出、手法多样,力图通过“重评”历史或“重塑”价值来重新“发现”历史,通过“预设规范”来审视历史进程、“主观选择”代替历史事实、“外部反思”重构历史价值。马克思主义揭示出来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的事实,被历史虚无主义变为抽象的东西,而历史的连续性特质也成为“终极目的”下主观虚幻式的反映。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真正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而是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由于历史虚无主义者所预设的“规范”不尽相同,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必然表现出主观性甚至随意性,最终必然导致对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的遗漏,甚至根本无法理解所选择的“事实”。就其本质而言,历史虚无主义者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自己的政治诉求,对整体性的历史进程进行主观地拆解,从中选择有利于论证自己的意愿的事实,选择有助于服务自己的政治诉求或利益的事件或观点,然后以“外在反思”的联系将它们编织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思想整体。

  二、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它哺育了中华儿女,赋予我们民族强大的内聚力和不屈的性格。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吸收、扬弃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它同样融入到中华优秀文化之中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没了“根”与“魂”;历史已经证明了哪些抛弃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悲剧性的结局。因此,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要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倍加重视、珍惜我们的“根”和“魂”。

  第二、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珍视传统文化不是一味闭关自守的狭隘民族主义,时代在变,传统文化可能有些方面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出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化基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传统文化作为社会意识,是由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的变化,会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成为一种过去式,但任何一种新思想或者思潮产生都不能离开这种“过去式”,需要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造,这是唯物史观对待文化的正确方法。对于传统文化不但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如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使人民牢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总结历朝历代治乱规律,探索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拓展走出“历史周期律”的途径与方法……同时,我们还要借鉴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民族文化,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六个不能”的原则,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一、坚持把“历史条件”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出发点。时间、地点和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唯物史观坚持从历史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加以认识和评价。恩格斯曾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就是强调唯物史观不应当被视为僵化不变的教条,决不能把所有历史人物评价当作一种模式。要以“历史条件的转移”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出发点,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党的历史人物决都不能离开他们成长和活动的历史条件。

  第二、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遵循“六个不能”的原则。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会带有自身强烈主观色彩和功利性,“马后炮”、“后见之明”常常贻笑大方,究其原因就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不能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去对待,忽视了文化因素,实践水平,阶级属性等等的客观条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出了“六个不能”的评价观。即“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就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党的领袖人物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在中央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代表中央对毛泽东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说:“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的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四、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

  习近平同志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树立大历史观,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

  第一、要以联系的眼光看历史,不能随意割断历史。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唯物历史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在人的实践生活中不断推进的过程。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容割裂,前人的历史是我们所有当代史的基础。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辩证联系性的阐述就是唯物史观对历史进程的深刻诠释。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历史,是今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改革开放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的是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改弦更张、推倒重来,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部自我完善。

  第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对不同历史时期做出客观评价。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就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上升的发展进程。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实践过程,发展理念也要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及人们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我们党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联系,从世情国情,从党和国家发展角度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同样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是历史的,就是几代中国人努力报国未完成的目标;是现实的,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靠近这个目标,需要我们这代人不懈奋斗;是未来的,中国梦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完成一系列的战略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和对中国梦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对我们客观清醒地认识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欲亡其国,先灭其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斗争,这场斗争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为指导,牢固树立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身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身体力行地主动发声、主动应对,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

  作者:刘欣,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哲学所,博士、研究员

来源/作者:刘欣/哲学所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