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时间:2023/6/30 17:53:12|点击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在文学艺术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之一。2014年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深刻阐述了“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2021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新征程上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首先,从文艺创作的来源来看,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人民是文艺之母。纵观古今中外,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创造了历史、书写了时代,因而“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细数那些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优秀文艺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启示我们,只有在人民之中汲取丰沛源泉,文艺创作才能汇聚成一部人民的史诗。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以人民为文艺的主角,以人民的生活为文艺的场景,在人民的火热生活中感知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的发展,把文艺创作与人民生活融为一体,书写新时代的人民史诗。
其次,从文艺创作的表现对象来看,人民是文艺创作的题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刻画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人民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应该呈现全面的、立体的人民,而不是片面的、虚构的人民;需要谱写的是真实的人民心声,而不是虚假的歌功颂德。这对于创作者来说,就需要深入群众、体验生活,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求教,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永久的魅力。
最后,从文艺创作的受众来看,人民是文艺作品的评判者。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作品最广大的读者,“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好的作品,经得起人民的评价。无论创作何种题材、体裁的作品,倘若游离于人民之外、脱节于生活之外,非但不能有深刻的表达、深邃的思想、深入的阐发,而且会被时间遗忘。文艺作品决不能为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沦为市场的奴隶,更不能与人民所想、时代所需背道而驰。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新时代的坚定步伐,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唯有真正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与尊重,才能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 赵娟;本文系2023年度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