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东燊: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时间:2024/6/21 16:21:19|点击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急需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本质上看,改革之所以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因为其能改变社会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发展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部分。与此同时,改革是一项全面系统性工程,在新质生产力这一问题上,应紧密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着力深化教育、科技、经济等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以教育体制改革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而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基础在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新型劳动者,这就要求加快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新型人才。

  要加快优化学校学科设置。一是围绕新质生产力“新”这一根本要求,加快设置一批新型学科专业。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的改革目标。方案实施一年来,包括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这些新增专业可以说既真实反映了当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又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方向。下一步,应当继续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与关键技术领域国家人才缺口,再增设一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学科专业,并争取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快形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学科集群。二是要坚持学科调整“有增就有减”的原则,在科学谨慎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减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避免资源浪费。三是要在学科调整优化中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类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其中不少原始性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都源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因此,在高校学科优化调整过程中,应着力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创新学科组织模式,通过增设一批交叉学科或推动原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体系整体改造升级,更好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要优化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应聚焦科技发展前沿,积极融入学科专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教学内容,努力转变以课堂知识讲授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实体参观、实地调研、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切身体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思维逻辑训练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自主思考,着力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二是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完善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积极采用分阶段式培养、校外工作室、预就业创业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三是要加快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针对新质生产力向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在产教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组织优势,围绕新质生产力最新发展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更好地满足劳动力群体转型升级需要。

  二、以科技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呼唤更多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这也对国家管理科技活动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面对当今世界科学研究范式深刻转变、技术应用创新加速迭代、国家间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科技发展新形势,只有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激发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要加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规划、计划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更好地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中整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确保科技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的技术研发项目。二是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支持力度。新质生产力发展迫切需要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而颠覆性创新大多来源于基础研究的突破。要加快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三是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除学历、资历、头衔等申报门槛,积极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攻关中有用武之地。

  要着力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一是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性改革。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二是要切实为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减负。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三是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对已知的挑战,本身就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技创新成果,更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因此,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营造良好宽松的科研氛围,要进一步完善失败免责、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卸下包袱、迈开步子、敢试敢错、敢闯敢干。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既鼓励业绩也宽容失败,着力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有效保障。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制度模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必然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任务新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就在于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让国内外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促进商品、人才、资本等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在更广领域优化高效配置。要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知识、技术和数据等创新要素市场发展,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方式。二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全面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激发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创新创造。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强国企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民营企业的合作,更好发挥国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民营经济支持政策,梯度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三是要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手段,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协调配合机制,充分大数据、“互联网+监管”等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智慧监管。

  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要更加积极地引入国外先进生产力要素,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发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制定重点贸易和投资领域开放标准,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持续打造更加公平、便利、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预期,吸引更多高新技术类外企来华投资,争取更多外来资本投资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二是要更加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平台。全球化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路径。要持续鼓励与支持我国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走进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培育自身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要进一步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用共同创新成果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高规则制定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要更加主动地设置全球性创新议题,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推动建立新型国际科技组织,从而更好把握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哲学所研究实习员  杨东燊)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