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立 谢青松: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
时间:2018/7/19 9:04:43|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纲领性文献。讲话明确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有三大思想文化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融通马、中、西三“学”,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结果,三者分别处于“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中。“马魂中体西用”融通生成、综合创新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质内涵和必由之路。
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纲领,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之“魂”即精神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刘云山同志5月19日在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专题会议上也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来做好思想文化战线各个方面的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核心地位,更加直接地肩负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铸什么魂”的历史重任。“道不欲杂”,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不渝地、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灵魂地位,才能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马学为魂”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立场、精神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贯穿于整个学术研究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处理各种具体的学术问题。为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与科学的思维方法。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学术理论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宣扬“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即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普遍有效的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方法绝不意味着在学术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机械照搬、照本宣科、对号入座,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精神实质融入学术研究当中,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三是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立足国情、立足实践、立足当代,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善于通过理论和学术的视角,理性观察生活,深刻洞察社会,提出真知灼见,推出学术精品,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心,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吸取学术资源,建立独立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以此凸显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主体性。一是要以中国问题作为学术研究之主体。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度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善于发现并解决这些理论与现实问题,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乃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二是要以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的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梳理了从先秦子学到宋明理学、从诸子百家到近现代思想巨擘的文化轨迹和历史线索,并引征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文。他特别强调,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树立起“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只有真正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才能做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大学问、真学问来。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中学为体”的鲜明文化立场。三是要建立中国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在百舸争流、百家争鸣的现代世界学术体系中,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及其在现代世界对话中的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的学术话语来解读中国问题,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和其他民族思想文化成果中的一切有益成分,“坐集千古之智”为我所用,在多元之中求贯通,在贯通之中求创新。“马学为魂”与“中学为体”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文化采取漠视或拒斥的态度,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汲取全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均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为此,要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扬精弃糟的态度,在纵横古今、贯通中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创新。在“西学为用”的问题上,总书记尤其强调,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不要生搬硬套。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学习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鲜活亲切,体现了他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出他融通马、中、西三“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高度理论自觉。作为新形势下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讲话》为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制定了发展蓝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要遵循“马魂中体西用”的基本范式,彰显马列之魂,融会中西之学,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系和专业性的综合创新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使之能够更加充满自信地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作者方克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谢青松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哲学所研究员)
来源/作者:哲学所/谢青松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