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熊馥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文明观:渊源、特征与价值

时间:2024/3/5 17:57:24|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现代化道路,将一个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旧中国转变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不仅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思想根基。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里,现代化是历史地产生的,不会止于西方现代化这一历史形式;伴随这一现代化进程的文明观也不会囿于西方观念本身,而必将有新的文明理念和文明新形态产生。中国式文明观是在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基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开拓出的一种全新的文明模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文化土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文化主张;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深厚的文化土壤。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实践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实践中内生出来的文明理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以理性的方式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社会形态相结合,反对照搬照抄,反对本本主义,为文明观的形成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守正创新,交流借鉴,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后,又先后将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了从“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实践中内生出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内涵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在价值上追求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理念及其初心和使命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民至上的这一根本价值取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文明创造的主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坚守人民至上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立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紧紧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核心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集中诠释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在内容上强调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筑牢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重视文明构成要素的协调与平衡,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将“五个文明”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总体布局,这一现代化文明内涵的不断扩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全面同步发展,对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了从单一的物质文明建设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全面系统的认知,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文明的线性发展进程,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文明发展趋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在样态上追求平等多样。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里,世界上存在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明虽然有差异,但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尊重文明形态的平等多样和多元共存,能够在与不同文明的交往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四)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在动力上追求包容借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虽然产生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但也传承了中华文明包容的特征,注重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认为,各种文明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倡导各种不同的文明之间交流和对话,只有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有利于我们取长补短,才能使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价值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打破了对西方文明观的迷信。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着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和物质优势,垄断了现代化文明话语体系,创造了西方文明观,夸大文明冲突,强调“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模式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选择。在国际交往中,一些西方大国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和自己的文明观强加于他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伴生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赓续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吸收养分,又开放包容,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尊重文明的平等,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新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对西方文明中心论这一谬误的迷思,丰富了人类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样本。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在目标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内容上重视文明构成的各个要素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注重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历史和国情并不相同,选择的发展道路也各有差异,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无疑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样本。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为各种文明交流指明了方向。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思维,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尊重人类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认为各国的文明样式没有高下之分。注重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主张各国在自主探索本国道路的基础上,加强文明间的交流和借鉴,使得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熊馥译)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