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转型升级
时间:2023/9/4 15:56:56|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但云南省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特而不特”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特色资源优势有待深入挖掘。
一、面临的难点问题
云南省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明显,乡土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开发模式重复、特色不鲜明。突显云南优势的高端绿色、有机品牌少,产业链不健全,产业集群化发展规模小,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及销售服务延链补链强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产业新业态创新不够,“土味不足”现象明显
云南省乡土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对市场环境缺乏有效分析,特别在一些脱贫地区,政府与市场未形成有效联动,缺乏对当地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社会、文化新价值深入分析,对产品市场缺乏科学预测与评估,产业项目的选择与培养靠政府决策,未有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土味不足”难以展示各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云南绿色资源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在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方面难与邻近省区竞争。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创新不够,遍地开花发展乡村旅游,未能完全彰显云南“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缺乏与邻近省区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特色产业结构单一,“特而不优”问题突出
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特别是脱贫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特而不特”“特而不优”问题突出。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明显,一产以种植业为主,广泛种植花卉、蔬菜、中药材、经济果木和发展畜牧业,突显云南“绿色”底色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严重不足,区域间产业比较优势不突出。一些易地搬迁地区的林地、耕地、草地三地流转率低,“三块地”资源闲置现象逐步显现,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农业规模化种植值得关注。由于缺乏有效营商环境和龙头企业带动,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亟需优化提升,脱贫地区二产发展严重不足,仍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增值空间小,受生态红线保护影响,资源开发面临环境约束的问题。旅游业发展疲软,农文旅有机融合不够,开发模式重复、特色不鲜明。
(三)产业链不健全,产业集群效应难发挥
云南省脱贫地区高原特色农业总体规模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和科技研发推广应用不充分。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档次低,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有机绿色知名品牌少,一些脱贫地区高品质资源优势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只能生产小而散的初级加工产品,很难满足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对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待完善,绿色农产品加工聚集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滞后,本土龙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对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强。一些脱贫地区由于通往省会城市及对外连接通道道路等级低,缺少高效的现代物流和冷链仓储技术,高额的运输成本使得农特产品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好产品难销售问题突出,缺乏高效的农特产品冷链物流和销售服务平台,产业链不健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缓慢。
二、对策建议
发挥云南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有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深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激发“土特产”发展活力,优化产业布局,突显各地区产业特色,积极构建互补互利的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
(一)挖“土”强“特”兴业态,激发产业新活力
充分发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以资源换产业,走现代化、设施化、高端、高品质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夯实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新业态,激发“土特产”发展新活力。深度挖掘乡土资源,彰显地域特色,找准各地区特色产业定位,聚焦云南省“1+10+3”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特色旅游等产业,创新发展花卉、蔬菜、小浆果、规模养殖等精品特色农业。积极扶持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引进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建设一批集生产、科技、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等乡村旅游品牌目的地,开发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以独特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生态旅游为延伸的特色产业体系。
(二)深化园区建设,提升“土特产”发展集聚力
高端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进绿色优质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优势区域聚集,夯实“土特产”发展支撑力。加强全链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加快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产业园建设,补齐物流链,加快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与建设,不断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发挥云南省市场前沿优势,开展跨境农业合作,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三)推进品牌铸魂,增强“土特产”发展竞争力
突显云南省绿色底色,“品牌化”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进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创建一批高质量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品牌,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着力打造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突显云南特色的绿色品牌,提升云茶、云花、云咖、云菜等“绿色云品”影响力,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多种运作模式,强化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高端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
(四)加快数字赋能,开拓“土特产”发展创新力
以“数字”为产业赋能,加快数字经济与高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农业新高地,拓宽数字营销新渠道,拓展产业发展创新力。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种业等,积极构建农业物联网,推广农产品数字营销,高质量建设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发展,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有效搭建“生产基地+电商”区域性行业电商平台,推进“云品出滇”。
(五)借力东西部协作,夯实“土特产”发展支撑力
强化沪滇产业协作,推动双方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互动互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探索形成“上海品牌+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基地”“上海市场+云南产品”等协作模式,吸引上海企业、人才、技术入滇,依托云南省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共建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培育一批绿色化、标准化、数字化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脱贫地区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化消费帮扶,以“一部手机云品荟”为载体,深入推进“云品入沪”工程,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精准对接。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静)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