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访谈

“千景之谷”的由来你知道吗?且听他说!

时间:2024/11/19 16:36:12|点击数:

  刘军,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所研究员,近二十年对普洱市的民族学研究,硕果累累。其中,他与普洱的在地学者梁荔老师关于景谷的著作《千景之谷》《威远梵印——景谷南传佛教佛寺全图》《圣与俗——景谷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等,为人们读懂景谷,深入普洱,了解云南打开了一扇窗,成为地方旅游文化宣传广泛采用的概念,也成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广泛引用的基础文献。 

  

  

  应景谷众朋友的要求,我们对刘军老师作了个专访,为什么说景谷是“千景之谷”,你就明白了!

  “千景之谷”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刘军:

  “千景之谷”是我2006年在景谷一次研讨会上口头发言中提出的,次年我和梁荔老师把它用作了合著的书名《千景之谷》,那是它首次以文字方式在正式出版物中使用。

  为什么是“千景之谷”?

  刘军:

  所谓的“千景”,特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非奇山秀水、柳绿花红。“千景之谷”不是一个文学或审美范畴,它是基于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考对景谷民族文化特点的凸显以及个人的一种寄望或政策建议。近20年来,我最钟爱也跑得最多的田野点就是普洱各县。因为我认为,就民族多样性而言,如果把云南视作全国的一个缩影,那么普洱也可以视作云南的一个缩影。我一直努力尽我所能为调查中曾经叨扰过的地方与民族的繁荣发展服务,比如建言献策。

  我在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 2022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来自田野的民族学报告(2023 年)》有一篇文章《“千景之谷”的由来:从田野比较到学者寄望》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讲到了景谷的三大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或地方性特色、文化事象丰富的特色。这就是品牌源于特色。其次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景谷民族宗教文化中兼容并蓄的地域特色。 

  

  当然,我个人认为,民族文化有时是双刃剑。一方面,民族差异性、多样性是根,没有差异也就没有民族个性,也就没有景谷的文化多样性。但过于强化或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差异性,又可能导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保守或隔阂。如果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相互比较、借鉴,可能会导致文明、文化的单质化。而民族文化不开放、不兼容、不发展,民族的发展可能会滞后。因此我觉得,景谷应避免只是一味地突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同时也应该把突出景谷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也就是不同民族文化间开放兼容的特色,作为繁荣发展景谷民族文化、打造景谷文旅品牌的一个重点和亮点。这一方面需要抓紧抢救发掘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研究这些文化宝藏。另一方面,对民族文化应该坚持即讲保护又讲发展,既尊重保留文化个性,又提倡、鼓励不同文化间的开放与兼容。

  所以我用“千景之谷”这一概念来定位景谷,取海纳百川,谷藏千景之意。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那么海之大可纳百川,谷虽小也能藏千景。不同民族文化的互鉴互融是一种良性的文化生态,它包含了有利于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机制,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因此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多样性。

  不过,我的旨趣与重点,不是描述“已藏千景”的事实,而是对既坚守民族自尊自豪感的同时又开放进取的文化特征和积极心态的赞赏与看重。我个人的寄望就是,希望景谷能承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发展,更有意识地继续增强可以称作“能藏千景”的能力,引导、培育全社会美美相融、开放进取的自觉意识与主体能力。

  

  

  

  

  

  

来源/作者:普尔全档 责任编辑:张雪